期刊文献+

论诗歌节奏的心理感知与生理机制——以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为中心 被引量:2

Poetry Rhythm Based on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Rhyth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诗歌节奏与心理节奏、生理节奏如何联动和互动?这牵涉诗歌节奏的心理感知与生理机制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节奏乃是一种心理体验,即物理事实节奏经感知而生成心理事实,二者存在不对等现象。人的生理特质也影响了诗歌节奏的构型,诸如呼吸节奏、视觉机制等一方面随诗歌节奏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也制约着诗歌节奏的表现辖域,同时也带来诗歌节奏审美方式和观念的变异。对中国现代诗歌来说,节奏的生理与心理机制为现代诗歌节奏的创作、传播、接受提供了公共生理与心理基础,同时,现代诗歌节奏又丰富了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心理与生理感受。现代诗歌节奏研究亟盼引入实证实验研究,方能有助于诗歌节奏诗学的深化。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at the rhythm is a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unequal to the physical facts. Human physiological traits affect the configuration of poetic rhythm. Breathing rhythm and visual mechanisms interact with the poetry rhythm . As for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 rhythm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support its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by providing commo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rhythm of modern poetry has enriched the creators ' and recipients ' mental and physical feelings. We ne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urgentlv in order to intensify the study of poetical rhythm.
作者 王雪松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 Bimonthly for Studies in Arts &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节奏论"(10BZWO84)
关键词 诗歌节奏 中国现代诗歌 心理感知 呼吸节奏 视觉生理 视觉化 poetry rhythm, modem chinese poetry,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breathing rhythm, visual physiology,visualiz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胡适.《谈新诗》.《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 2周作人.《小河》[J].新青年,1919,.
  • 3谭晶晶,李永宏,孔江平.汉语普通话不同文体朗读时的呼吸重置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S1):613-620. 被引量:21
  • 4张东民.《华文横行的商榷》,《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1921年8月1日.
  • 5l叶军.《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 6鲁迅.《致窦隐夫》.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 7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8页.
  • 8闻一多.《诗歌节奏的研究》[A]..《闻一多全集·文艺评论·散文杂文》第二卷第1版[C].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 9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朱湘著,姜德铭主编.《中书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131-132页.
  • 10吴晓东.《二十世纪的诗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4,255页.

二级参考文献57

共引文献97

同被引文献17

  • 1.《闻一多全集》第2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 2赵毅衡,张文江.《卞之琳:中西诗学的融合》,见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6页.
  • 3李广田.《诗的艺术:论卞之琳的〈十年诗草〉》,《诗的艺术》,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第47页.
  • 4戴望舒《望舒诗论》发表于《现代)1932年11月第2卷l期.
  • 5郭沬若.《沸羹集.正标点》,《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9页.
  • 6刘梦苹.《国语运动底附带问题》,《国语周刊》第4期,1925年7月5日.
  • 7穆木天.《谭诗一-寄沫若的一封信》,《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1926年3月.
  • 8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 9闻一多.《论〈悔与回〉》,《新月》第3卷第5、6期合刊,年4月.
  • 10李毅、卞之琳、古苍梧.《新诗要不要标点》,《读书》1983年第6期.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