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入世后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被引量:34
出处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16,共5页
Reformation & Strategy
同被引文献342
-
1田凤岐.区位选择理论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2). 被引量:6
-
2曾刚,文嫮.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地理学报,2004,59(z1):59-66. 被引量:39
-
3朱华友,丁四保.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位的形成和演进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100-103. 被引量:2
-
4朱康对.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初探[J].中国农村观察,1999(3):37-43. 被引量:32
-
5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论丛,1998(2):21-26. 被引量:30
-
6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被引量:191
-
7郑逊良,柳卸林.我国大型铜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与模式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04(6):13-19. 被引量:1
-
8魏后凯.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4(9):58-61. 被引量:43
-
9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被引量:12
-
10朱丹.基于区域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区域集群政策——来自欧洲的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5):14-16. 被引量:8
引证文献34
-
1卞彬,倪春华.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6,7(4):73-75. 被引量:2
-
2张长立.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32-33. 被引量:27
-
3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25(2):226-232. 被引量:22
-
4赵春明.山西省主要农作物产业集中度及产业布局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0-12. 被引量:4
-
5王丹,谭啸.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商界,2008(11):127-127. 被引量:1
-
6卞彬.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路径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10):21-25. 被引量:5
-
7梁仲.试论花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776-779.
-
8马宗国,张咏梅.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4-15. 被引量:8
-
9李道芳.发展产业集群 强化“工业立市”——合肥市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解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8-22. 被引量:1
-
10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09-1511.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193
-
1高国生,李彬,支海兵.我国粮油加工业集聚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粮食经济研究,2023(1):1-17.
-
2北梦原.媒体深度融合的传媒生态环境再审视[J].传媒论坛,2022,5(7):45-48. 被引量:1
-
3赵志成,曲延芬.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8(6):149-151. 被引量:2
-
4郭璐瑶.我国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8(9):66-67. 被引量:1
-
5臧彦.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分析[J].全国商情,2010(2):15-16.
-
6张兆同,王荣.中小企业集聚应处理好七方面关系[J].经济纵横,2005(3):57-60.
-
7张强,杨明娜.乐山市五通桥区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7-29. 被引量:1
-
8王峻.人民币升值对我电子制造业的利弊解析[J].IT时代周刊,2005(14):66-66.
-
9刘立伟.以产业集群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5(8):52-53. 被引量:3
-
10张兆同.关于欠发达地区企业集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8):26-29. 被引量:6
-
1吴光平,米月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思考与运用,2004(5):81-81.
-
2李汝顶.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6,32(4):97-100.
-
3赵弘.中关村20年沉思[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24(10):42-46.
-
4甄峰,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47-54. 被引量:19
-
5娜仁图雅,雷衍华.在NAICS六位码基础上界定美国高科技产业[J].中国国情国力,2010(2):38-40.
-
6梅晶晶.把握变革的主动权[J].企业技术进步,2009(6):19-19.
-
7王登凯.全球产业链延展与我国产业的承接[J].改革与战略,2005,21(6):34-36. 被引量:3
-
8吴永林,阿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机制问题探微[J].中国高新区,2007(7):68-71.
-
9汤春.中国皮化产业亟需升级换代[J].北京皮革(中外皮革信息版)(中),2006(8):54-54.
-
10方晓海.关于探索创先争优活动项目化的实践和思考[J].上海煤气,2013(3):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