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隐喻的“网络”——论超文本文学与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的会通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超文本文学具有三个重要的形式元素:节点、链接和网络。这三个形式元素的美学蕴涵都能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找到相通之处———节点类似于"星星"和"原",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拼贴或蒙太奇,而网络则通向"理想之文"。当然,这些理论是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而超文本则将隐喻变成了现实。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通主要对应于文本观念的层面,我们不应忽略超文本作为一种思维存在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吻合相似,故而,那种过度把超文本文学与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嫁接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作者 韩模永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3-126,共4页 Theory Journal
基金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超文本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C75102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英]特里·伊格尔顿 王杰译.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2麦永雄.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J].文艺研究,2007(12):75-84. 被引量:73
  • 3[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陆汉臻.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 4Jay David Bolter. Writing Space : Computers, Hypertext, and the Remediation of Print. Mahwah,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 5[法] 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6甫玉龙,陈定家.超文本与互文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8(3):199-204.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20

  • 1费多益.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J].哲学动态,2006(3):43-47. 被引量:26
  • 2麦永雄.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文艺研究,2006(6):29-38. 被引量:25
  • 3麦永雄.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2):37-46. 被引量:31
  • 4赵一凡.《后现代史话》,见金惠敏主编.《差异》第2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 5http://english.ttu. edu/kairos//2. 2/features/reflections/concept4.htm.
  • 6G. P. Landow, Hypertext 2.0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9.
  • 7Deleuze and Guattari : Critical Assessnvent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 8John Marks, “Information and Resistance: Deleuze, the Virtual and Cybernetics ”, in Ian Buchanan and Adrian Parr ( eds. ) , Deleuze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94, p. 198, p. 203.
  • 9http ://webcast. berkeley. edu : 8080/ramgen/podcast/ deleuze/trinh_minhha_opening_remarks.
  • 10Patricia Pisters, Micropolitics of Media Culture:Reading the Rhizomes of Deleuze and Guattari, 2002, Editorial Reviews Book Description, http ://www. nicebooks. info/nice-books-067/089.html.

共引文献108

同被引文献1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