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1-64,共4页
China Book Review
同被引文献13
-
1郭强,丁晓琴.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知识化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6-19. 被引量:6
-
2马智.优质服务是科普期刊的立足之本[J].编辑之友,2006(3):62-63. 被引量:4
-
3黄华兴,李磊,俞国女.科学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R].中国传媒报告,2003.
-
4修济刚.城市防震减灾探索[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203-204.
-
5张红梅,魏电信.新《防震减灾法》浅议——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J].灾害学,2009,24(4):130-133. 被引量:8
-
6张鹏,李宁,范碧航,刘雪琴,温玉婷.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J].灾害学,2011,26(3):109-114. 被引量:16
-
7郭心.新时期科普期刊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以《城市与减灾》期刊为例[J].灾害学,2012,27(3):122-125. 被引量:3
-
8李克建.“风险·危机·灾害防治”研究十年——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017)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8):28-36. 被引量:4
-
9姜喆.每做一本书都应该像一次创业[J].出版人,2018,0(6):46-47. 被引量:1
-
10回良玉.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扎实做好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工作[J].中国应急管理,2007,0(2):5-8. 被引量:1
-
1张开逊.探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内涵和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2000(12):11-14.
-
2林千.我们最缺少的是国民科学素质[J].科技潮,1997(8):19-19.
-
3史志洁,李大光.美国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介绍美国“2061计划”[J].科技潮,1997(8):23-24. 被引量:1
-
4吴建国,李卫东.科技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2009(10):45-48. 被引量:5
-
5张伯玲.科普的关键是普及科学思想——访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袁正光教授[J].科技中国,2006(4):46-47.
-
6毕东海.国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J].海峡科技,2000(2):25-25.
-
7程道才.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的大众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61-64.
-
8李树旗.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思考[J].大家,2010(6):130-131.
-
9杨兴林.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J].青海社会科学,1998(5):14-20.
-
10朱幼文.科普工作重要性的理论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44(3):8-1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