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双重代表、资源中心与转换中介:将工会建设成枢纽性社会组织的内涵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将工会建设成枢纽性社会组织的涵义,就是在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协调需求上,将工会定位于既代表社会又代表国家的双重代表职能,同时让工会成为汇聚国家与社会的资源中心,并由工会进行资源的分配与转换。上述对工会作为枢纽性社会组织的内涵界定,既是从国家与社会之间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角度的制度规定,也是工会作为社会组织所依赖的资源集聚、分配与转换角度的运行机制。
作者
王向民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出处
《工会理论研究》
2013年第2期4-7,共4页
Labour Union Studies
关键词
工会
枢纽性社会组织
双重代表
资源中心
转换中介
分类号
D41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68
同被引文献
141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90
参考文献
3
1
陈家建.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J]
.社会学研究,2010(2):30-43.
被引量:101
2
王向民.
工人成熟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工会的转型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151-156.
被引量:20
3
安戈,陈佩华,史禾.
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J]
.战略与管理,2001(1):52-60.
被引量:63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丘海雄,徐建牛.
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2004(4):24-30.
被引量:141
2
王金红.
工会改革与中国基层民主的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直选的案例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5-42.
被引量:19
3
张磊,刘丽敏.
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 国家权力过度化与社会权利不足之间的张力[J]
.社会,2005,25(1):144-163.
被引量:77
4
顾昕,王旭.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J]
.社会学研究,2005(2):155-175.
被引量:277
5
姜振华,胡鸿保.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视野[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6):137-142.
被引量:7
6
庄晓东.
中国社团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J]
.开发研究,2007(3):136-139.
被引量:1
7
杨敏.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7(4):137-164.
被引量:488
8
白苏珊,2009.《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
林尚立.上海市居委会组织建设与社区民主发展研究报告.政治学研究,2001,(4).
10
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乡土重建》,北京:群言出版社.
共引文献
168
1
陈泳欣.
社区工会如何参与工业社区治理?——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2):165-177.
被引量:1
2
许欣欣.
秉持法团主义理念 构建中国农协体系——以日韩经验为借鉴[J]
.江苏社会科学,2013(6):101-109.
被引量:3
3
郑风田,郎晓娟.
转型期社会治理:挑战与对策[J]
.学术前沿,2012(4):50-55.
被引量:6
4
罗震东,张京祥,罗小龙.
试论城市管治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
.人文地理,2002,17(3):9-12.
被引量:17
5
熊向阳,王保忠.
我国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政治功能简析[J]
.江汉论坛,2005(9):76-78.
被引量:2
6
郑秉文.
论“合作主义”理论中的福利政制[J]
.社会科学论坛,2005(11):5-27.
被引量:25
7
王家合,周新德.
城市治理视野中的城市政府管理模式转型[J]
.云梦学刊,2006,27(1):69-71.
8
齐凌云.
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范式[J]
.探索与争鸣,2006(6):28-30.
9
赵康.
关于发展中国咨询产业/专业的宏观理性思考——一个中外比较研究视角的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48-53.
被引量:2
10
陈训廷.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内和谐建设[J]
.探索,2006(6):43-4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41
1
陈丰.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
.社会科学,2007(2):110-120.
被引量:120
2
吴亚平,郑桥.
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中国工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5):68-72.
被引量:3
3
周雪光.
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
.社会学研究,1999(4):28-45.
被引量:119
4
张静.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
.社会学研究,1998(3):17-25.
被引量:98
5
罗明忠,罗发恒.
企业特性、工会服务与员工劳动关系评价[J]
.经济经纬,2015,32(1):84-89.
被引量:6
6
赵曙明,张燕,毛智勇.
中国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的权力结构[J]
.江海学刊,1994(4):40-44.
被引量:1
7
景跃进.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2):9-13.
被引量:92
8
孙立平.
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利益表达[J]
.学习月刊,2005(8):22-23.
被引量:34
9
康晓光,韩恒.
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5(6):73-89.
被引量:717
10
冯钢.
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
.社会,2006,26(3):81-98.
被引量:94
引证文献
9
1
王向民.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5):87-96.
被引量:46
2
谭泓.
转型期中国工会传承发展的逻辑思考与路径选择[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93-99.
被引量:4
3
任园,徐圣龙.
利益协调与社会整合:共青团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色与功能[J]
.青年探索,2015(1):44-49.
被引量:7
4
李戈.
社会转型与中国工会的改革路径探析[J]
.社会主义研究,2015(6):67-73.
被引量:6
5
徐建丽.
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困境与对策[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5):26-29.
6
瞿皎姣,赵曙明.
中国工会代表性的提升策略研究——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2):36-46.
被引量:9
7
王晋伟.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3):60-63.
8
王向民,李小艺,肖越.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6):108-120.
被引量:21
9
张立国.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会代表性建设研究[J]
.理论导刊,2024(5):43-51.
二级引证文献
90
1
刘安.
社区社会组织何以“悬浮”社区——基于南京市B街道项目制购买社会服务的考察[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100-105.
被引量:21
2
李健,荣幸,孙莹.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分类支持体系重构[J]
.中国行政管理,2021(2):47-52.
被引量:5
3
冯怡,宋欣月.
新时代西藏社会组织培育:功能、困境和路径[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73-80.
被引量:1
4
关爽,李春生.
走向综合监管: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组织治理模式转型研究[J]
.学习与实践,2021(7):104-114.
被引量:3
5
童敏,周晓彤.
从外嵌到内生: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新转向[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23(1):1-24.
6
王川兰,陈艳诗.
政社关系转型背景下的枢纽型治理及其治理结构创新——以上海市J区为例的单案例研究[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5):36-47.
被引量:4
7
李笑宇.
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与显著优势[J]
.科学社会主义,2021(5):116-123.
被引量:30
8
刘鲁宁,刘勉,刘仁辉,万勇.
基层政务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及其影响机制[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2(1):72-87.
被引量:1
9
李维安,徐建.
国家治理体系与分类治理[J]
.中国高校科技,2015(1):16-18.
被引量:2
10
王琦.
现代大学民主治理框架下的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
.高教学刊,2015,1(15):44-45.
被引量:3
1
宗铮.
关于轮椅的随笔[J]
.中国残疾人,2008(1):60-60.
2
时事·贾庆林·内政活动[J]
.科技智囊,2009(5):89-89.
3
韦洪乾,冯建红,姚雯.
“双重代表”的“双城”困局[J]
.浙江人大,2008,0(7):23-25.
4
王晨光,窦国梁.
调整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J]
.社会福利(实务版),2001(5):17-19.
5
曹卫.
从香港的发展谈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律师与法制,2006(1):61-63.
6
知更.
“拿起”别随意[J]
.东西南北,2008,0(8):68-68.
7
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接待香港群力资源中心访问团[J]
.黄埔,2009(3):30-30.
8
积极探索 推进代表工作 赤诚为民 履行代表职能[J]
.思考与运用,2004(4):19-20.
9
唐云岭.
责任重如山——人代会前访代表[J]
.江淮法治,2004(3):4-8.
10
王渊.
反酷刑与中国司法改革研讨会综述[J]
.人民检察,2009(18):49-51.
工会理论研究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