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我国学界研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1

Three Stages of Studies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rxism in China’s Academic Field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处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链条中承前启后的一环。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从一味批判到客观分析和重新审视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和分析,避免了斯大林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第二国际评价上的不公,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多视角性,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事实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rxism lay in the transition phase from original Marxism to Marxism after Marx. It was the linking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hain. In order to recognize it clearly, Chinese scholars experienced a researching process from negation to affirmation, criticism to objective analysis and review.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we avoid the unfair comment of the earlier Western Marxist represented by Stalin and Lukacs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so that our research has many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can make u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herence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机构地区 南昌航空大学
出处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基础问题研究"(11CZX003) 南昌航空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EA20111317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国外学者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与反拨"
关键词 第二国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启示 second internation Marxism philosophy research revel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二级参考文献31

  • 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3-8. 被引量:120
  • 2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三卷上册),何瑞丰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83页.
  • 3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版前言;第33页;第43页;第58页;第19页;第7页.
  • 4Le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3 ,p. 3 ,p. 3.
  • 5Labriola. Labriola to Sorel, 10 May 1897, from Le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Oxford, 1978, p. 192.
  • 6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三卷下册),何瑞丰译,商务印书馆,1986,第1页.
  • 7埃里希·马蒂亚斯.《考茨基和考茨基主义》,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人民出版社,1981,第38页.
  • 8《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三辑),人民出版社,1981,第36页.
  • 9John Kautzky,Two Books Revie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5, No. 3 ( Sep. , 1981 ), p. 752.
  • 10Norman Geras:The Legacy of Rosa Luxemburg, New Left Books, 1976, p. 111.

共引文献22

同被引文献11

  • 1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文选[M].殷叙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167.
  • 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0-221.
  • 4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学组.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军事学院印刷厂,1985.
  •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工运史研究室.国际工运史研究资料:第一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0.
  • 6(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二十世纪的西欧左翼: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学出版社,2013:17.
  • 7(英)戴维·马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8(奥)奥托·鲍威尔.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78.
  • 9(德)卡尔·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北京:三联书店,1963.
  • 10沙健孙.列宁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23-2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