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5-57,共3页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参考文献2
-
1李克东 谢幻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1..
-
2许乃英主编.《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同被引文献9
-
1黎世法.新时期高等学校异步教学改革思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4):69-75. 被引量:18
-
2李阳,杨振娟.高职高专网络课程教学探讨[J].大家,2012(2):247-247. 被引量:1
-
3潘懋元.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4(4):1-5. 被引量:58
-
4蔡书华.利用职教新干线空间进行课程异步教学的探索[J].卷宗,2011(10):74-75. 被引量:1
-
5马长世,温贻芳.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2,28(12):73-75. 被引量:31
-
6贾瑞凤,王艳,邹劲松.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0(8):5-7. 被引量:19
-
7单艳艳,陈镇.当前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2):140-142. 被引量:4
-
8孙建国.异步教学教法探讨与分类分层控制研究报告[J].山东教育科研,2001(5):23-25. 被引量:4
-
9刘海,余爱民.“异步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产教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8,0(18):138-139. 被引量:1
-
1庞继广.如何提高教师异步指导的质量[J].异步教学研究,2000(2):40-41.
-
2王万刚.行异步之法 拓创新之路[J].异步教学研究,2002(2):44-45.
-
3刘敬鹏,庞庆铎.新课程与异步教学的整合是实施新课程的最佳途径[J].异步教学研究,2003(3):9-10.
-
4唐鸿.“异步”对我的启迪[J].异步教学研究,2010(1):44-45.
-
5杨海琴.我与“异步”共成长[J].异步教学研究,2007,0(2):48-48.
-
6杨海琴.我与“异步”共成长[J].异步教学研究,2007(1):26-26.
-
7关于开展“2005—2006年度新课程异步教学成果评奖活动”的通知[J].异步教学研究,2006(2).
-
8乔能萍.异步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J].异步教学研究,2001(2):12-13.
-
9秦泽华.异步之风 改变你我[J].异步教学研究,2007(1):23-23.
-
10秦泽华.异步之风 改变你我[J].异步教学研究,2007,0(2):4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