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平板设备作为与现实交互界面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平板设备不但从媒介形态上还区别于传统电脑和手机,它的文化意义也与二者不同。本文从美国学者里维·曼诺维奇“文化界面”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物化”形态基础,并以此区分出平板设备与媒介信息交互的“硬界面”和与文化交互的“软界面”两种生存形态。以此我们发现,不同于电脑连接人与虚拟世界或手机连接人与他人,平板设备作为界面试图贯通我们和现实的联系。这不仅是技术的发展面相,它直接影响我们的“数字化生存”模式。
作者 李健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24,共6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0: 77.
  • 2Nicholas Gane, David Beer. New Media (Key Concepts) [M]. Oxford: Berg Publishers; English Ed edition, 2008: 55.
  • 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4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0: 79.
  • 5Miller, D..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81.
  • 6[加]英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 7David Norman Rodowick. The Virtual Life of Film[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176.
  • 8[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92.
  • 9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0: 107.
  • 10[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2.

共引文献21

同被引文献32

  • 1[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 2[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6页.
  • 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第99页.
  • 4[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页.
  • 5[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
  • 6[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页.
  •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培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页.
  • 8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2日,http://www.sztjj.gov.en/Info-Detail.asp?id=22727,2016年4月23日.
  • 9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2015年苏州市人口与就业发展状况分析》,2016年3月15日,http://www.sztjj.gov.en/Info-Detail.asp?id=22829,2016年4月23日.
  • 10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我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继续攀升-2013年度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简析》,2014年6月26日,http://www.sztjj.gov.en/Info-Detail.asp?id=20548,2016年4月23日.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