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7-62,共6页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参考文献8
-
1田中博之.《综合的学习时间应该培养什幺样的能力》.《教职研修—综合学习时间的素质培养》1999年4月.
-
2洪美里.《韩国的综合学习》,《教职研修-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2000年2月.
-
3山口清编著.《特别活动和人间形成》,日本株式会社学文社.1999年4月版.
-
4野上智行编著.《交叉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日本明治图书.1996年9月版.
-
5柴田义松编著.《海外综合学习的实践》,日本明治图书.1999年6月版.
-
6天野正辉编集.《教育课程》.日本明治图书.1999年5月版.
-
7弓野宪-编著.《特别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心理学》,日本株式会社.1999年3月版.
-
8寺尾慎-编集.《生活科、综合性学习》,日本明治图书.1999年11月版.
同被引文献106
-
1恽昭世,王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4):8-14. 被引量:10
-
2刘启迪.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6):8-11. 被引量:14
-
3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20(11):3-10. 被引量:142
-
4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0(4):1-4. 被引量:18
-
5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1):8-13. 被引量:34
-
6Н·М·沃斯克列申斯卡娅,В·П·拉泼琴斯卡娅,韩骅.西方国家课程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1986,6(10):16-19. 被引量:2
-
7J·B.英格拉姆,吕达.综合课程的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6,6(10):57-59. 被引量:7
-
8冯建军.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J].教育学术月刊,1999(4):12-14. 被引量:7
-
9周卫,汤盛钦,梅仲孙.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4):17-22. 被引量:10
-
10范国睿.“教育竞争”理论研究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6):18-2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7
-
1李燕.教育竞争的哲学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5):9-12. 被引量:4
-
2李燕.试析共生与教育关系研究的得与失[J].教育科学,2005,21(2):12-14. 被引量:3
-
3李静波.关于综合课程德育价值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2(2):3-4. 被引量:1
-
4吴海红.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内容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187-187. 被引量:3
-
5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被引量:15
-
6赵斌,杨银.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8,5(6):1-7. 被引量:20
-
7李俊堂,郭华.综合课程70年:研究历程、基本主题和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0(6):39-4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8
-
1王纯彬.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规划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9(1):60-65.
-
2肖城,章淑敏.共生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情感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99-100.
-
3刘明清,严丹.刍论“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3-6. 被引量:1
-
4王晓煊.现代家庭中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12):99-101. 被引量:2
-
5李陈哲,赵元猛.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化解[J].当代家庭教育,2024(4):176-178.
-
6唐娇,张政庭,杜鑫,唐晶,周恒宇.共生理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17):82-84.
-
7华为国.共生视角下的道德教育新路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12,28(5):59-64. 被引量:3
-
8赵可恒.产品设计专业技术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整合[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18-120. 被引量:2
-
9陈世超,陈明昆.基于“共生”隔代关系视域下的老年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34(1):15-18. 被引量:4
-
10张岚.隔代教育家庭中幼儿进餐问题的实践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16(5):50-53. 被引量:1
-
1王娜.浅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大舞台,2011(5):181-181. 被引量:2
-
2卜玉华.反思“儿童中心”的教育目的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0(3):24-27. 被引量:2
-
3王姗.职业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J].科教导刊,2014(1):21-22. 被引量:1
-
4郭尧松.中学物理教育目的观[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0(10):10-10. 被引量:1
-
5王婧如.浅谈我的教育目的观——关注人的需求[J].亚太教育,2016,0(28):160-161.
-
6蔡晓惠.大学英语课堂应重视价值引导[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1):70-74. 被引量:1
-
7侯建惠,陈栋华.语文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J].陕西教育(教学),2006(7):77-77.
-
8许春阳.校长的办学理念——高中特色办学源泉[J].教师,2010(12):15-16.
-
9王小飞.略议“创新型”教育目的观——师范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15(S1):20-22.
-
10陈国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之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17(5):53-5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