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学自由与技术公决——“曼哈顿计划”的反思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顿计划是美国、英国等盟国为抢在希特勒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不受纳粹核威胁的战略核计划。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二战后期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的核爆炸。这两次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的实战应用瞬间便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引起了社会对曼哈顿核计划的反思。本文在以往对此事件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另一角度的反思,以求表达一种新的科学社会关系。
作者
陈传珂
机构地区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年第4期70-71,共2页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关键词
曼哈顿计划
科学自由
技术公决
分类号
G321.9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57
参考文献
5
1
杨舰,刘丹鹤.
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6.
被引量:13
2
刘霁堂.论曼哈顿计划中科学家的品质[J].国际展望,1994(3).
3
秦克诚.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53)——曼哈顿计划·核武器的发展[J]
.大学物理,2002,21(11):46-48.
被引量:1
4
胡新和.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断想[N].科技日报,2001-07-30(2).
5
叶继红.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曼哈顿计划”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01,19(4):7-13.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1]高橋智子,等.科学者の現代史[M].東京:青木書店,1995.113-118.
2
[3]山崎正勝,等.原爆はこうして開発された(增補)[M].東京:青木書店,1997.
3
[4]村上陽一郎.科学者とは何か[M].東京:新潮社,1994.
4
[6]胡文耕.科学前沿与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
5
[7]佛里德里希·赫尔内克.原子时代的先驱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6
爱因斯坦 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3,155,155,310,347-348.
7
王自华,桂起权海森伯传,1999年
8
帕斯卡尔·扎卡里,无尽的前沿.布什传,1999年
9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99年
10
艾尔文·温伯格,第一核纪元,1996年
共引文献
18
1
叶良均,黄邦汉,吴永辉.
学术团体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功能研究[J]
.学会,2008(3):15-18.
2
苏建,杨丽娟.
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J]
.科技与法律,2008(1):1-5.
被引量:6
3
黄苏凤,李凌.
试论科学精神的时代性[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29-31.
4
李科.
近十年我国学界关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5):25-30.
被引量:3
5
陆根书,孙海鹰,李科,畅蕙蕊,王海晨.
博士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结构与特征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9(6):124-130.
被引量:3
6
房宏君,戴艳军.
国际国内关于科学家的研究比较分析[J]
.科技与经济,2012,25(2):76-80.
7
陆根书,孙海鹰,李科,王海晨,畅蕙蕊.
中国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基本特征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110-119.
被引量:4
8
魏洪钟.
对科学家社会责任研究的反思[J]
.科学与社会,2012,2(4):8-17.
被引量:5
9
周志娟.
科技异化、科技价值与科学家责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1):83-87.
被引量:4
10
吴磊,朱立涛,方旭.
情报学中的跨学科应用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6):108-11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宋河洲.
曼哈顿计划与阿波罗计划的组织实施[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1,2(5):56-58.
被引量:7
2
张义芳.
美国阿波罗计划组织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6):1046-1050.
被引量:8
3
胡争光,向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方式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5):104-108.
被引量:17
4
冯灵,余翔.
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J]
.科研管理,2015,36(10):77-84.
被引量:31
5
本项目组,孙永福,杨艳.
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经验与启示——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孙永福院士访谈录[J]
.石油科技论坛,2015,34(5):1-1.
被引量:9
6
梁喜.
不同利益分配方式对产学研联盟创新激励的影响[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8):50-55.
被引量:6
7
曾宪奎.
我国技术创新的粗放化问题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1-37.
被引量:16
8
李春华,朱亚洲.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74-78.
被引量:5
9
曾宪奎.
我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导向问题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27-35.
被引量:9
10
王曙光,王丹莉.
科技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2018(26):3-13.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
1
1
曾宪奎.
我国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20(3):26-33.
被引量:57
二级引证文献
57
1
张海丰,朱闪闪,江元娟.
将熊彼特传统带回发展经济学[J]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22(2):31-41.
2
陈劲,阳镇.
融通创新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2021(5):58-69.
被引量:99
3
吴逸菲,樊天.
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J]
.科技促进发展,2022,18(2):166-171.
被引量:2
4
郭飞.
关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思考[J]
.经济纵横,2021(2):29-37.
被引量:18
5
陈劲,朱子钦.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路径研究[J]
.创新科技,2020,20(7):1-8.
被引量:50
6
陈劲,阳镇,朱子钦.
“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J]
.改革,2020(12):5-15.
被引量:263
7
陈劲,阳镇,尹西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J]
.当代经济科学,2021,43(1):1-9.
被引量:107
8
曾宪奎.
新形势下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35(1):11-20.
被引量:2
9
拓晓瑞,曹银华,徐久香.
广东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实践与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69-76.
被引量:14
10
王子晨,郭江江.
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沿革、现实路径与制度保障[J]
.甘肃理论学刊,2021(2):14-20.
被引量:3
1
叶继红.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以“曼哈顿计划”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01,19(4):7-13.
被引量:10
2
兰德公司:概况、发展理念和组织架构[J]
.企业研究报告,2016,0(5):6-7.
3
朱晓鹏.
科学的国际性[J]
.科学学研究,1987,5(1):9-17.
被引量:2
4
郑济飞,白小芳,刘军章.
波兰尼科学自由思想再认识[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3):124-124.
被引量:1
5
刘霁堂.
论曼哈顿计划中科学家的品质[J]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6,16(3):118-120.
6
张雪平.
论英法德三国战后科技政策的特点[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8):117-118.
被引量:5
7
赵化南.
乐趣──科学创造的温床[J]
.人才开发,1999(5):41-41.
8
周纯.
科技领导者的管理方法和主要职责[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2,3(3):43-44.
9
王家骐.
谈国外图书馆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以日本广岛市立图书馆为中心[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8,0(S1):94-95.
10
刘旭,杜小滨.
论学术思想的交流对科学进步的影响[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49-51.
被引量:1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