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思想研究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林语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成就卓著的翻译大家,正是源于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英文的精通,创作并翻译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化间性理念。本文通过列举《浮生六记》的主要译文事例,从文化间性这一角度对其翻译思想进行探析。
作者
赵慧娟
机构地区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年第4期150-151,共2页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关键词
文化间性
林语堂
翻译思想
《浮生六记》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2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5
1
杨柳.
翻译“间性文化”论[J]
.中国翻译,2005,26(3):20-26.
被引量:41
2
吴华玲.
林语堂翻译的主体间性探究[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85-86.
被引量:4
3
郝雪靓.
翻译的文化间性[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31(2):174-177.
被引量:2
4
线宏力.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3-125.
被引量:3
5
董晖.
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3):11-15.
被引量:37
二级参考文献
62
1
鹿国治.
间性思维与比较文学——谈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思维基础[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4):42-44.
被引量:8
2
祝朝伟.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4):71-74.
被引量:60
3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23(1):40-44.
被引量:951
4
吴彤,吴为.
后现代视野中的文本复杂性[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21-25.
被引量:6
5
陈大亮.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
.中国翻译,2005,26(2):3-9.
被引量:189
6
杨柳.
翻译“间性文化”论[J]
.中国翻译,2005,26(3):20-26.
被引量:41
7
[日]西川直子.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9
BHABHA 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10
SAID,EDWARD W.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共引文献
82
1
汪嘉恒,冯学芳.
中国英语视角下《浮生六记》两译本的对比研究[J]
.外语教育,2019(1):269-278.
2
文军,施佳.
图里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评介及应用[J]
.民族翻译,2009(3):11-19.
被引量:3
3
李瑞民.
浅析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J]
.作家,2008,0(10):182-183.
被引量:1
4
陈伟.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风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133-134.
被引量:1
5
杨柳,张柏然.
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41-45.
被引量:31
6
王人恩,谢志煌.
《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J]
.甘肃社会科学,2005(4):136-144.
被引量:15
7
孙文娟.
清新自然形神兼备——评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3):73-76.
被引量:3
8
温于涉.
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文化转接[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77-79.
9
邱希爱,田翠云.
主体间性下的译者创造性[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161-162.
10
赵军峰.
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40-42.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
4
1
段自力.
翻译目的论介评[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2):81-84.
被引量:77
2
单原.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外译——以《浮生六记》译本为例[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61-64.
被引量:3
3
李懿.
从归化和异化论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1):43-44.
被引量:1
4
董晖.
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3):11-15.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
1
1
黄文雅.
从目的论视角看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6(11):130-13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郭译丹,王艳辉.
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J]
.现代英语,2024(9):118-120.
2
杨瑞芳.
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0(1):71-73.
被引量:1
3
杨智博,梁满玲.
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5):43-49.
1
陈奕曼.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国英语”及其文化间性[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76-78.
2
陈秀.
孙致礼翻译思想研究[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7(1):81-83.
被引量:1
3
王海生,杨桂兰,刘丽.
电影翻译中文化间性的伦理审视[J]
.现代交际,2017(4):5-6.
被引量:1
4
缪莉杨,王一安.
文化间性视角下国内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基于国内外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比较的思考[J]
.语言学研究,2014(2):151-166.
被引量:1
5
骆萍.
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321-323.
6
孙广治.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J]
.外语学刊,2008(5):97-99.
被引量:18
7
李德琼.
文化间性在林语堂作品中的体现[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8-50.
8
郝雪靓.
翻译的文化间性[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31(2):174-177.
被引量:2
9
田菲.
图里翻译等值观初探[J]
.科教导刊,2011(8):234-234.
被引量:1
10
韩红.
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
.外语学刊,2004(1):67-72.
被引量:17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