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高等教育框架下的汉语新诗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为写作背景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普泛性教育理念。汉语新诗作为伴随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化成长的先锋性文化现象,在汉语文化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开设新诗课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审美教学,以培养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审美品格、道德人格,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 陈爱中
出处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141-144,共4页 Continuing Education Research
基金 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新诗教育课程研究"(编号:JG201201034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J].北京大学月刊,1918-11-10.
  • 2王小妮.上课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5.
  •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90.
  • 4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 5[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
  • 6朱光潜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7.
  •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84:253.
  • 8李琦.寂寞中的诗人[J].文艺评论,1995(4):84-86. 被引量:3
  • 9[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0.
  • 10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C]//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人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387

同被引文献19

  • 1王家新.汉语的未来[J].读书,2000(7):51-57. 被引量:2
  • 2林喜杰.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10-16. 被引量:8
  • 3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4朱光潜.论大学授课方式的机械化[M]//朱光潜全集:第八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472.
  • 5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M]//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中卷:第195条.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 6林海燕.论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新诗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4.
  • 7一行.诗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8白灵.一首诗的诞生[M].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
  • 9夏婉云.浅谈文字诗写作[M]//坐在云端上的鹅.台北:富春文化有限公司,1997:218.
  • 10仇小屏.《诗从何处来一新诗习作教学指引》,《在我眼眸里的雪-新诗教学》.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