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疏离与结合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Fujian Tribune
基金 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王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75-96. 被引量:28
  • 2《答胡适之》,《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8页.
  • 3胡适.《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跋语》,见《新青年》4卷4号《通信》.
  • 4高玉.对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97-112. 被引量:22
  • 5《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卷第13页.
  • 6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
  • 7胡适1918年5月29日写给钱玄同的信.《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162页.
  • 8《随感录·五五》,《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24页.
  • 9《随感录·五五》.《新青年》6卷3号.
  • 10《答胡适之》.《新青年》3卷3号《通信》.

二级参考文献90

  • 1傅斯年.文言合一草议[J].新青年,1918,(2).
  • 2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919,(1):171-171.
  • 3胡愈之.《关于大众语文》[N].载《申报·自由谈》,1934年6月23日.
  • 4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
  • 5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2.
  • 6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1.
  • 7胡适.《逼上梁山》[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7、8页.
  • 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5).
  • 9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1).
  • 10胡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A]..《胡适文集》第一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