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电影:命名、分类及本体论初探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微电影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一项重要的传播媒介,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对于微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媒介传播特性,而极少关注其电影本体及形成原因。本文从文献总述入手,结合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及文化特性,集中探讨微电影的媒介本体特征。
作者 何少杰 朱青
出处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49,54,共7页 New Films
基金 上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创新基金(编号:SHUCX12000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李梁.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24(3):1-9. 被引量:29
  • 2吴广宇.当代青年的消费方式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1):34-37. 被引量:1
  • 3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7-198.
  • 4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5[美]J·莫纳科.《怎样看电影》[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336页.
  • 6.《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9至20页.
  • 7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8徐海龙.微电影及其跨媒体整合.载: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与传播学版,2012.3-21.
  • 9陈新焱等.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南方周末,2012-3-29(17).
  • 10谭鑫钱,龚兴,李武林.西方哲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8.

共引文献74

同被引文献68

  • 1陈文耀.微电影中的影视学[J].神州,2014(3):207-207. 被引量:1
  • 2[美]莱斯利·A·巴克斯特、唐·0·布雷斯维特著,殷晓蓉、赵高辉、刘蒙之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H].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08.
  • 3郭光庆.传播学教程[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8-189.
  •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M]{H}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 5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6本刊编辑部.OTT TV, 谁在过顶[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8).
  • 7张振平;陶金玲.给“荧屏亲子热”降降温[N]中国教育报,2013.
  • 8张君昌;霍小语.后娱乐时代真人秀节目创作走向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3(01).
  • 9电视文化[M]. 商务印书馆, 2005.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 10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11(8):29-33.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