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东北沦陷区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日本殖民者以政治高压压制东北作家,在文化发展中大肆宣传"国策"精神,进行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和扩张,妄图实现洗刷东北民众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进而粉饰殖民者的侵略行为,使日本侵略者野蛮的军事占领具有合理性。在文化殖民主义不断渗透中,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难以逃脱殖民政治的高压,文本中或明或暗地表现出附和之语,这种附和之语最初来自于外来的压迫,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或成为创作的自然意识,或成为保全生命的无奈之言,此种复杂创作心态所引起的复杂写作姿态,与作者所选取的文化身份认同休戚相关。本文以东北沦陷时期话剧创作为例,剖析其中呈现的复杂思想意识,进而表现文化殖民主义在实施过程中受殖者复杂文化身份认同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
作者 李艳葳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基金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化研究"(2012B262)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2

  • 1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26. 被引量:182
  • 2《两个阵营的对峙》刊载于《大同报》副刊《夜哨》,洛虹(注:洛虹为罗烽的笔名),1933.8.6.-5.
  • 3《黎明》刊载于《大同报》副刊《夜哨》,星(注:星为李文光的笔名),1933.12.24.-5.
  • 4《一九三三年剧运动之正确性》,《大同报》,1933.10.20.-5.
  • 5《末路》,《满洲报》副刊,王秋萤,1932年12月26日.
  • 6《文人》,《泰东日报》,迷梦,1934年5月9日第6版.
  • 7《灰的人》,《满洲报》,烈阳,1934年8月1日第8版.
  • 8《除夕》,李栋,《泰东日报》,1935年5月26-6月30日第7版.
  • 9《石碑》,努力,《满洲报》,1935年6月25-7月9日第10版.
  • 10《受难者群像》,王突,《新青年》,1938年第7卷第1期,第82-93页.

二级参考文献5

  • 1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17-24. 被引量:131
  • 2涂尔干 渠敬东译.《社会分工论》[M].三联书店,2000..
  • 3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 4罗伯森 罗兰著 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人民山版社,2000年.第232页.
  • 5孔汉思等编.1999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

共引文献18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