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见死不救”事件的道德和法律追问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见死不救"事件,虽然残酷,但并不能反映国人道德日渐滑坡的倾向,而只能反映国人道德麻木心理的常态。当事人"见死不救"的行为,也并不完全是道德问题,还有居于陌生人场域中的社会心理问题。而国人的道德冷漠源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文化的缺失。"见死不救"的社会事件,虽然与社会上存在的救人反被讹诈的现象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南京"彭宇案"的司法审判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至于"见死不救"应当入刑的观点,本人认为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和操作上的困难,不能成立。
作者 周安平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1,共7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 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
  • 2陈独秀.卑之无甚高论[A].陈独秀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 3张成敏.蝴蝶振翅[EB/OL].http://002.fyfz.en/art/1042976.htm.2011-11-17.
  • 4[美]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下册)[M].黄敏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5[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7[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82.36.136.153.117.

共引文献60

同被引文献62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