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5期5-9,共5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4
-
1高德兴、洪银兴主编,《苏南乡镇企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2刘再沃:《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版.
-
3苏廷鳌,付伟.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1):89-93. 被引量:13
-
4埃德加·M·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共引文献13
-
1刘禹宏,白玲.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开发研究,2004(4):26-30. 被引量:2
-
2王建阳.意大利南部开发对我国中西部开发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32. 被引量:1
-
3邓清华,朱挢.重庆经济发展与次中心城市培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6-12. 被引量:5
-
4秦国文,李斌.经济增长极实现条件分析[J].求索,2007(5):30-32. 被引量:14
-
5苏廷鳌.增长极反馈系统模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34-38. 被引量:4
-
6何烈孝,冯淑华,王婷婷.红色旅游市场化转型——以井冈山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42-45. 被引量:4
-
7杜彦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22(3):53-56. 被引量:24
-
8贾尚明.世纪之初太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1(2):106-107.
-
9吴顺昌.增长极理论与福建经济发展后劲[J].福州党校学报,2020(6):56-60.
-
10李锦章,初玉岗,周志斌.次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汉论坛,2003(2):5-9.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20
-
1高桥润二郎.北京,东京,全球城市[J].读书,2004(9):28-34. 被引量:3
-
2田毅鹏,韩丹.城市化与“村落终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2):11-17. 被引量:88
-
3何明,木薇.城市族群流动与族群边界的建构——以昆明市布依巷为例[J].民族研究,2013(5):75-85. 被引量:16
-
4刘铭秋.全球城市:空间转型与历史记忆[J].理论与改革,2019,0(1):163-174. 被引量:7
-
5姚尚建.城市政治结构的形成——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对话[J].甘肃社会科学,2015(4):40-44. 被引量:3
-
6郑戈.在鼓励创新与保护人权之间——法律如何回应大数据技术革新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6(7):79-85. 被引量:110
-
7赵展慧.中国10万人口以上特大镇有238个 镇改市,究竟难在哪儿[J].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6,0(9):11-12. 被引量:1
-
8郝亚光.“稻田治理模式”:中国治水体系中的基层水利自治——基于“深度中国调查”的事实总结[J].政治学研究,2018(4):48-57. 被引量:11
-
9黄涛.从个体到共同体——当代中国权利理论的逻辑发展[J].法治现代化研究,2019,3(2):33-52. 被引量:9
-
10马长山.数字社会的治理逻辑及其法治化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38(5):3-16. 被引量:193
-
1朱广芹.依托城镇网络完善城乡分工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0(6):90-94.
-
2魏婕,何爱平.城乡分工、交易效率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12-19. 被引量:21
-
3田永秀.近代城市统治地位的确立——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一)[J].学术动态(成都),2004(3):32-34. 被引量:2
-
4高宏伟,张艺术.城镇化理论溯源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J].当代经济研究,2015(5):61-66. 被引量:12
-
5陈戎杰.新型城镇化中产业集聚与城乡互动机制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5):27-31.
-
6汪道涵.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J].开发研究,1987(6):9-12.
-
7吉祥.“城-乡”交互视角下附郭县的历史审视——以《邗江县志(1988~2000)》为样本的附郭县政区志分析[J].中国地方志,2010(8):45-49. 被引量:1
-
8曾雄生.宋代的城市与农业[J].宋史研究论丛,2005(1):327-36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