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同栽插深度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水稻栽插深度比较试验,探索适合荔波县生产条件的最佳水稻栽插深度,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栽插深度3 cm时产量最高。栽插深度过浅,秧苗易漂秧倒伏,增大查秧补秧困难,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稻苗插得越深,返青越慢,分蘖越迟,秧苗分蘖率降低,生长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作者
覃毅省
覃金鼓
机构地区
贵州省荔波县水尧乡农业服务中心
荔波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8期17-17,19,共2页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杂交稻
栽插深度
产量
影响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蔡龙植.水稻插秧深度对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种子世界,1987(3):31-32.
2
熊玉唐,伍玉春,刘远春.
水稻旱育秧苗床制作、栽插深度、硅肥试验初报[J]
.耕作与栽培,1994,14(5):27-28.
被引量:2
3
邹新建,万贻福.
浅析水稻机械插秧深度调节[J]
.南方农机,2005(4):41-41.
被引量:1
4
倪金尧.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秧深度、不同液压灵敏度试验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2009(3):40-40.
被引量:2
5
文云书,刘辉,陈光玉,袁方强,陈梅.
杂交水稻不同移栽规格及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12,32(1):29-30.
被引量:3
6
沈新平,庄恒扬,陈后庆,陆建飞,刘世平.
耕法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的协同效应研究──对在无密度竞争下水稻个体生育的效应[J]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7,18(1):52-56.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8
1
李君,李源孝,陈宝根.
水稻施用黄磷炉渣硅钙肥万亩示范[J]
.云南农业科技,1993(2):10-17.
被引量:1
2
凌启鸿,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实践,1995年,10,45,78页
3
凌启鸿,稻麦研究新进展,1991年,188页
4
张洪程,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理论,1991年,1页
5
团体著者,作物栽培学,1991年,39页
6
黄细喜,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1990年,131页
7
黄细喜,上海农学院学报,1987年,3卷,2期,39页
8
张福田,张湘珍,王治国,陈斯猛,吴惠昌.
水稻肥床旱育大苗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栽培技术探讨[J]
.杂交水稻,1993,8(6):23-2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0
1
熊玉唐.
积极推广旱育浅植 促进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J]
.贵州农业科学,1995,23(4):53-56.
2
秦华东,张国宏,肖巧珍,唐茂艳,陆福勇.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J]
.广西农业科学,2006,37(3):233-237.
被引量:12
3
秦华东,马卓民,张国宏,肖巧珍,唐茂艳,陆福勇.
免耕抛栽水稻若干生理特性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6,37(4):387-390.
被引量:1
4
袁少兵,王忠友.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4-35.
被引量:4
5
费章尧.
施硫对水稻产量与效益的影响[J]
.农技服务,2010,27(6):715-715.
6
申关望,祁玉良,鲁伟林,吴悦,扶定,徐士库,刘新宇,余新春,张顺,李启干.
D优3138杂交稻不同栽培密度的分蘖动态及成穗规律[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807-1809.
被引量:3
7
李木英,黄程宽,谭雪明,潘晓华,石庆华.
不同机插条件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2):245-252.
被引量:5
8
高巨明.
杂交水稻栽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初探[J]
.农业工程技术,2016,36(2):23-24.
被引量:1
9
李木英,黄程宽,谭雪明,潘晓华,石庆华.
Till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Double-season Rice un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Mode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7(11):2602-2610.
10
李国保.
龙陵县高海拔冷凉区水稻高产栽培存在问题及对策[J]
.云南农业科技,2017(1):20-2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9
1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
杂交稻新组合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源库特征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3):243-248.
被引量:26
2
丰大清,刘祥臣,刘春增,卢兆成,王守刚,李本银.
豫南稻区再生稻气候适宜性分析与实践[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41-44.
被引量:22
3
张洪程.
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J]
.农机市场,2012(8):19-21.
被引量:51
4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许轲,蒋晓鸿,陈厚存,高尚勤,李德剑,赵成美,戴其根,魏海燕,郭保卫.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50-59.
被引量:152
5
朱聪聪,张洪程,郭保卫,曹利强,江峰,葛梦婕,花劲,宋云生,周兴涛,霍中洋,许轲,戴其根,魏海燕,朱大伟.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4,40(1):122-133.
被引量:105
6
刘祥臣,丰大清,李平,张应香,乔利,余贵龙,范学军.
豫南稻区再生稻发展的再探索[J]
.中国稻米,2014,20(2):29-31.
被引量:16
7
宋云生,张洪程,戴其根,杨大柳,郭保卫,朱聪聪,霍中洋,许轲,魏海燕,胡加敏,吴爱国,蒋晓鸿.
水稻机栽钵苗单穴苗数对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0):37-47.
被引量:31
8
刘祥臣,丰大清,李平,乔利,余贵龙,范学军.
对豫南稻区再生稻的研究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2015(2):39-44.
被引量:19
9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蒋鹏,郭晓艺,刘茂.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9):1702-1717.
被引量:149
10
刘祥臣,丰大清,余贵龙,赵海英,乔利,李彦婷,范学军,刘明成,张秋菊.
豫南稻区不同播期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9):59-63.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
1
余贵龙,刘祥臣,张强,丰大清,赵海英,李平,谷孟轩.
钵苗机插方式下不同栽插深度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2021,46(6):17-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丰大清,张强,刘祥臣,余贵龙,赵海英,谷孟轩,胡杨,刘守尧.
施氮量对豫南直播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2022,47(3):9-14.
被引量:1
1
钟芹辅,罗龙学.
水稻超高产栽培不同栽插深度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3(9):26-26.
被引量:2
2
李会兴,涂枕梅,刘仁根.
二晚旱育播扦期和穗期温度与结实率关系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1998,10(1):6-16.
被引量:1
3
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陈后庆,刘世平,陆建飞.
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41-44.
被引量:8
4
熊玉唐,伍玉春,刘远春.
水稻旱育秧苗床制作、栽插深度、硅肥试验初报[J]
.耕作与栽培,1994,14(5):27-28.
被引量:2
5
沈新平,庄恒扬,陈后庆,陆建飞,刘世平.
耕法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的协同效应研究──对在无密度竞争下水稻个体生育的效应[J]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7,18(1):52-56.
被引量:7
6
赵红,潘晓华,熊多根,胡友发.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285-287.
被引量:14
7
莫文信.
水稻适宜栽插深度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16,36(2):41-41.
被引量:1
8
周以勇,吴镐均,姜长林.
机插粳稻分蘖影响因子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11-21613.
被引量:2
9
葛烈阳.
机插粳稻分蘖影响因子浅析[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5):36-38.
被引量:1
10
蒲自国.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2007(3):90-93.
被引量:9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