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语中外来词生命力的差异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外来词是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种语言想要不断丰富,不仅要靠本民族自己创造,还要依赖于向其他民族语言的借贷。汉语在不同的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吸收过外来词,然而被吸收的外来词在融入汉语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生命力特征上的差异性:有的外来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保存下来,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有的则经过短暂的使用后就被新词所代替从而被淘汰,还有的一些外来词在淡出一段时间后重新流行。文章主要从语言习惯、民族心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和信达雅翻译机制方面探讨外来词生命力差异性原因,从而对以后外来概念的翻译以及新词的创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者 戚少涵
出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0-92,共3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萨丕尔 陆卓元 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 2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 3刘正琰,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 4熊耀晶.流行词语漫议[N].文汇报,1999-12-17.
  • 5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 6Guiying Zhou. On the Embodiment of Economy Principl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J].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 ture Studies, 2012, 2(2) : 100 - 104.

共引文献9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