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线抵抗性认同的构造与消解——以北京暴雨事件中的网众为例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以北京暴雨事件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文本分析,运用社会运动的理论工具包,探究网众抵抗性认同建构和消解的过程和影响。文章发现网众通过构建合适的话语框架,团结在特定的内容之下,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在线抗争的边界激活。网民抵抗性认同的构造,对议题的传播和舆论场的维持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网络威权主义的背景下,网众的抵抗性认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抗争动力。
作者 赵蒙旸
出处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38-44,共7页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2McAdam Doug.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 - 1970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 25.
  • 3唐娜泰拉·黛拉·波尔塔.抗议、抗议者与抗议管理:20世纪60至80年代意大利和德国的公共话语[A].西德尼·塔罗等.社会运动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0.
  • 4Snow David A, Robert Benford.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 A ] . Aldon Morris and Carol McClug Mueller.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 M]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7.
  • 5谢岳.抗议政治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9.
  • 6Karen E. Jenni. George Loewenstein. Explaining the "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 J ]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7, 14 : 236.
  • 7赵鼎新,林芬.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2):95.
  • 8黄煜,曾繁旭.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J].新闻学研究,2011(4):170.
  • 9查尔斯.蒂利.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40.
  • 10Olena Nikolayenko. The Learning Curve: Student Protests in Serbia, 1991 -2000 [ C ] . The Eleventh Annual Graduate Worksbop, Kokkalis Program on Southeastern and East - Central Europe ,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 12 - 13.

共引文献65

同被引文献35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