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助词“着”研究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引言 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界),下述论点颇为流行:助词“着”、“了”、“过”等是现代汉语“体”范畴的标记,即它们是“体”范畴的标记词。但仔细分析之后,似乎是有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词典》对“体”作如下定义:“对动词作语法描写的一个范畴,
作者
王焕池
机构地区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对外汉语系
出处
《汉字文化》
2013年第2期34-36,共3页
Sinogram Culture
关键词
“着”
语言学理论
助词
汉语语法研究
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语言学
“体”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2.
2
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3
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4
谭傲霜《虚词隐现的制约因素》,《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5
王葆华.
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
.外语研究,2005,22(2):1-5.
被引量:25
6
Comrie, B. Asp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二级参考文献
5
1
顾阳.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
.现代外语,1997,20(3).
被引量:131
2
潘海华.
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1997,20(4).
被引量:51
3
刘宁生.
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
.语言研究,1985,5(2):117-128.
被引量:48
4
刘宁生.
动词的语义范畴:“动作”与“状态”[J]
.汉语学习,1985(1):16-19.
被引量:18
5
范方莲.
存在句[J]
.中国语文,1963(5):386-395.
被引量:94
共引文献
24
1
贾成南.
汉英存现句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2008(27):42-46.
2
杨扬.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4):14-15.
3
童小娥.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87-90.
被引量:4
4
税昌锡.
附着事件、附着动词及相关句法语义[J]
.汉语学报,2008(3):12-22.
被引量:10
5
肖坤学.
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J]
.外语研究,2009,26(1):17-22.
被引量:12
6
何爱晶,陆敏.
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135-139.
被引量:16
7
田臻.
汉语静态存在句中动词语义偏离现象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2009,26(6):7-11.
被引量:2
8
程书秋,肖任飞.
语言中两大基本语义语法范畴:“动态”与“静态”——从“了”谈起[J]
.学术交流,2010(3):122-126.
被引量:3
9
王昊.
汉语持续体意义的表达形式:“VP+着”与“VP+中”的句法功能比较[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5):87-88.
被引量:1
10
王娟娟.
试析汉语存现构式及其多义性[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5-12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
1
陆俭明.
“着(·Zhe)”字补议[J]
.中国语文,1999(5):331-336.
被引量:64
2
房玉清.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
.汉语学习,1992(1):14-20.
被引量:51
3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92-106.
被引量:80
4
刘宁生.
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
.语言研究,1985,5(2):117-128.
被引量:48
引证文献
1
1
关敏.
汉语助词“着”语义在英语中的句法分布[J]
.海外英语,2018(7):203-204.
1
黄成龙.
语法描写框架及术语的标记[J]
.民族语文,2005(3):23-33.
被引量:7
2
吴益民.
语法理论与语法解释[J]
.外语研究,1999(4):12-15.
3
杨勇.
《儿女英雄传》的“V+得+……”结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1):133-138.
4
吴婷.
英语小品词“Back”与汉语趋向词“回”的语义比较及其互译问题[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0(6):54-54.
5
沈家煊,何宛屏.
《现代语言学词典》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314-316.
被引量:12
6
刘钦荣,谷孝龙.
语法描写与语法解释相结合示例[J]
.郑州铁路教育学院学报,1999,11(4):21-25.
7
吴德新.
“交代”与“交待”的异同及成因[J]
.汉字文化,2014(6):49-54.
8
郭利霞.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07(6):52-61.
被引量:6
9
Frederick J.Newmeyer,徐烈炯.
论转换生成语法的实用性[J]
.当代语言学,1986(1):1-7.
被引量:3
10
吴继章.
“方言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说质疑[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3):74-77.
汉字文化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