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声训综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声训问题备受关注,对训诂学研究影响很大。以声训义的方法在先秦时就已萌芽,经历了汉代的深入研究后,"右文说"这个新理论在宋代发展起来。到了清代,人们认识到声音的重要性,提出了"因声求义"说,以致我们今天所说的同源词实质上都是声训运用的具体表现。声训有着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学者们对它的探索也在步步深入。本文就围绕声训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定义的提出、学者探究的成果以及自己的观点与评价等方面入手来进行综述,以使声训探究形成系统,帮助初学者大体了解这种训诂方法。
作者
聂富博
机构地区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3期61-63,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声训
右文说
因声求义
同源词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1
陈亚平.
清人“因声求义”述评[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78-82.
被引量:5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H}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
胡继明.
右文说简论[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4,12(1):88-91.
被引量:2
5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
孟蓬生.
汉语同源词刍议[J]
.河北学刊,1994,14(4):70-75.
被引量:5
7
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H}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8
石勇.
从同源词定义的嬗变看同源词研究理论的进步[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99-104.
被引量:5
9
苏振华.
“右文说”浅论[J]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1):102-105.
被引量:7
10
王力.同源字典[M]{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汪耀楠.
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2(2):18-26.
被引量:2
2
何九盈.
乾嘉时代的语言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1):78-89.
被引量:10
3
王宁.
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J]
.中国社会科学,1995(2):167-178.
被引量:73
4
陆宗达 王宁.浅论传统字源学[J].中国语文,1984,(5).
5
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6
[1](汉)刘熙.释名(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3](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8
[7]高本汉.汉语词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9
王凤阳.汉语词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汉语词源研究,2001,(1).
10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共引文献
20
1
郑振峰,李冬鸽.
关于同源词的判定问题[J]
.语文研究,2005(1):28-31.
被引量:4
2
陈秀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声训研究综述[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5):57-59.
被引量:1
3
马克冬.
语源学、词族学和广义“因声求义”说[J]
.河西学院学报,2008(1):80-82.
被引量:5
4
吴文文.
王力《同源字典》几组同源字的再探讨[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2):88-90.
被引量:1
5
张晓丽.
刍议“右文说”[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52-53.
被引量:2
6
房军生,蒋春澜.
Hilbert空间有限强不可约分解算子[J]
.数学年刊(A辑),1999,20A(6):707-714.
被引量:1
7
罗墨懿.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8):151-152.
被引量:1
8
梁茜.
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训释“长”字的意义[J]
.考试周刊,2012(25):18-19.
9
张延成,孙婉.
汉语同源词研究现状述论[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71-80.
被引量:1
10
苏红.
浅析因声求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
.神州,2012(31):160-160.
1
楚爱英.
“因声求义”源流考[J]
.青年文学家,2010,0(11X):141-142.
被引量:1
2
余淼淼,张涛.
声训概说[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8(10):63-64.
3
崔帅,王影.
“因声求义”与训诂[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2):25-26.
被引量:1
4
张云.
声训辨[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9(1):17-20.
被引量:1
5
吴燕.
依声解字之妙——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声训词[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322-322.
6
严奉强.
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4):145-149.
被引量:4
7
黎千驹.
“音近义通”原理论[J]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82-86.
被引量:1
8
郭芹纳.
掌握训诂方法 正确考释词义(下)[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4):72-74.
9
陈亚平.
清人“因声求义”述评[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78-82.
被引量:5
10
林俐,杨晶.
价值观与概念整合理论[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7(1):105-108.
被引量:3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