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知己之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终极价值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文化对"交往理性"而非"认知理性"的情有独钟,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交际"之道、"交道"之道。同时,中国文化的"涉身性"的性质,便对该道的追求具体化为个体生命之间的"知己之求",而非哈贝马斯式的抽象思想之间的"共识"的追求。这种"知己之求",最初发源于中国古代侠士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举里,后经孔子的"仁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推出,被升华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普遍性的生命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唐代的"诗人共同体"的出现,还是晚明的"师友独尊"的命题的彰显,实际上都可被视作这一人生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故正是在这一价值追求中,不仅为我们谱写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绝如缕的真正心曲,也使"理解万岁"成为中国文化千古高奏的主旋律。
作者 张再林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5期4-19,共16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仪礼·聘礼》[M].,..
  • 2《李贽文集激第五卷)《初潭集》第88、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 3袁中道.《李温陵传》,《焚书·续焚书》卷首,中华书局1975年版.
  • 4李贽.《何心隐论》,载何心隐.《何心隐集》第11、28、10、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 5《朱谦之文集》(第四卷)第119、122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6《李贽文集》(第三卷)《藏书》第59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共引文献10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