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德性”与“恶性”的形而上学分析——兼与江畅教授商榷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人生目的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最高的幸福是理论理性及其推动的沉思,理论理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人是质料(身体)与形式(灵魂/理性)的实体性结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为善(因为作为形式的理性本身就是善),不过人性中也含有恶产生的因素(源自质料性身体及其产生的欲望)。德性是克服根植于质料性身体的欲望,不断将人所本有的理性彰显出来的过程,并以最终达到至善(纯粹理性/纯形式)为目的;而恶性正好相反,表现为理性的遮蔽与欲望的追逐。因此,应当确立从"自善"走向"至善"的伦理信仰,以促使人们形成道德自律,防止和克服恶性。
作者 徐瑾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8,共4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金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2Q08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147.
  • 2Aristotle, Translated by D. P. Chas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E. P. Dutton&Co. 1934,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Cheng Books LTD, 1999, p. 254.
  •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
  •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1.
  • 5徐搜.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6.
  • 6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ae, 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 2006 ,1a2aeq, 71, art. 2.
  • 7[德]康德 李秋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363

同被引文献21

  • 1忧文.应重视对恶的全方位研究[J].道德与文明,1989(3):44-44. 被引量:1
  • 2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4张颐.张颐论黑格尔[M].侯成亚,张桂权,张文达,编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 5华东师范大学.伦理学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 6河野真,等.人与恶——东西方恶论面面观[M].王永昌,译;石路,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 7萧琨焘.辩证法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 8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导言[M].孙传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9布劳曼,希凡.不服从的赞歌[G]//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孙传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10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导言[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