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人生目的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最高的幸福是理论理性及其推动的沉思,理论理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人是质料(身体)与形式(灵魂/理性)的实体性结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为善(因为作为形式的理性本身就是善),不过人性中也含有恶产生的因素(源自质料性身体及其产生的欲望)。德性是克服根植于质料性身体的欲望,不断将人所本有的理性彰显出来的过程,并以最终达到至善(纯粹理性/纯形式)为目的;而恶性正好相反,表现为理性的遮蔽与欲望的追逐。因此,应当确立从"自善"走向"至善"的伦理信仰,以促使人们形成道德自律,防止和克服恶性。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8,共4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金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2Q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