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式传媒的力量:维新运动中的报刊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清末维新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新式传媒的平台——报刊,本文分析了维新人士的办报实践以及维新报纸在救亡图存的宣传和营造变法自强为核心的社会舆论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和推广力,并探讨了这一时期报刊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及突出的政治性特色。
作者
任吉东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社科纵横》
2013年第4期102-104,共3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课题系列成果
关键词
清末
维新运动
报刊
分类号
G219.29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7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1
翦伯赞等成戌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A].清议报(第6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N].时务报,第1册.
4
李里峰.
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J]
.学术研究,2001(7):133-137.
被引量:12
5
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N].时务报(第三十一册),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日.
6
王拭.严复集·辟韩(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一)[M].1913.
8
毕永年.存华篇[N].湘报,(34).
9
间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0
徐柳凡,朱浩.
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勃兴之原因及其特点[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3(4):101-105.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47
1
崔志海.
论汪康年与《时务报》——兼谈汪梁之争的性质[J]
.广东社会科学,1993(3):54-59.
被引量:13
2
《株连秋瑾女士确耗》.1907年7月20《申报》.
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7-13页.
4
.《论士民宜自尽其责任》[N].《中外日报》,1904年7月1日.
5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
《英伯爵白雷斯福垒演说(续前稿)》,《昌言报》第10册,第594—595页.
7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A].中国新闻史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
梁启超.清议报叙例[A].中国新闻史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A].中国新闻史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A].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第五卷)[C].北京:中华书局,1941.
共引文献
36
1
田伟,张金荣.
维新派在思想传播过程中利用报刊的自觉——以黄遵宪的活动为考察中心[J]
.传承,2009,0(18):166-168.
2
赵建国.
从“边缘”走向“中心”: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J]
.广西社会科学,2006(8):110-115.
被引量:4
3
喻春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58-63.
被引量:8
4
郝艳彤,任晓鸿.
汪康年研究综论[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3):109-111.
5
郭常英,张秀丽.
传统社会心理对汪康年政治态度的影响[J]
.中州学刊,2008(4):181-184.
6
唐小兵.
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70-75.
被引量:2
7
刘兴豪.
论维新报刊的政治舆论功能[J]
.云梦学刊,2009,30(2):83-85.
被引量:1
8
刘兴豪.
论维新派对洋务时期办报思想的传承[J]
.广西社会科学,2009(3):76-79.
被引量:1
9
陈伟军.
晚清报刊评论的现代性追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1):59-64.
10
田伟,张金荣.
维新派在思想传播过程中利用报刊的自觉——以黄遵宪的活动为考察中心[J]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13-18.
同被引文献
21
1
龙伟.
清末成都报刊的发展:1898─1911[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70-71.
被引量:1
2
罗毅,钟盛,李飞.
《渝报》与宋育仁的维新事业[J]
.中华文化论坛,2008(S1):190-191.
被引量:4
3
郭常英.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J]
.史学月刊,1998(4):13-15.
被引量:1
4
何一立.
黄英《筹蜀篇》及其维新思想[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3(5):72-77.
被引量:1
5
张九洲,张莲波.
戊戌时期的新兴报刊与近代文化[J]
.史学月刊,1986(6):52-59.
被引量:5
6
周勇.
论《渝报》[J]
.社会科学研究,1983(6):76-84.
被引量:3
7
何承朴.
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83(2):208-221.
被引量:2
8
乐正,贺跃夫,陈胜粦.
康梁维新派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高潮的兴起[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3(4):56-65.
被引量:1
9
何承朴.
川西鼓吹变法维新的号角—《蜀学报》[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64-68.
被引量:3
10
李晓宇.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兴起[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37-4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李瑞金.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贡献[J]
.青年记者,2020(17):109-110.
2
刁涵,胡亚杰.
近代巴蜀维新士人的求变与挣扎:《蜀学报》西方科技思想的认同构建[J]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42-68.
1
杨金明.
党校图书馆的特色与馆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J]
.网络财富,2010(19):131-132.
2
戴元祥.
论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及其历史贡献[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127-128.
3
孙振斌.
郑观应新闻思想述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87,12(3):1-7.
4
刘兴豪,尹帮才.
论维新报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2):58-60.
5
闵定庆.
论维新派目录学的时代个性[J]
.湖湘论坛,1994,7(3):78-80.
被引量:1
6
王志文.
新闻工作的政治性分析[J]
.魅力中国,2014(12):295-295.
被引量:1
7
龚书铎.
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1-9.
被引量:5
8
陈江.
“报”与“刊”的分离及杂志的定义——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一[J]
.编辑之友,1990(5):65-67.
被引量:4
9
朱根.
郑观应的日报观论略[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44-46.
被引量:1
10
郭常英.
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J]
.史学月刊,1998(4):13-15.
被引量:1
社科纵横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