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议“魔弹论”思想的存在历史及再现可能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魔弹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最初成果,同时也是收获最多批评和鞭挞的效果研究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魔弹论"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演进过程入手,探析"魔弹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并以高速发展的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为背景探求"魔弹论"的再现可能性。
作者
周音孜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今传媒》
2013年第6期144-145,共2页
Today's Mass Media
关键词
“魔弹论”
效果研究
大众传媒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胡翼青.
对“魔弹论”的再思考[J]
.国际新闻界,2009,31(8):38-41.
被引量:22
2
马荣丽.
从“魔弹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J]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被引量:3
3
[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李培林.
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受众读图心理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3-157.
被引量:13
2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3
[美]Daniel J.Czitrom.《美国大众传播思潮:从摩斯到麦克卢汉》,陈世敏译,台湾远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87页.
4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上)》,董乐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第351页.
5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58页.
6
Paul F. Lazarsfeld, Bernard Berelson&Hazel Gaudet, The People's Choice, p. 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7
Shearon A. Lowery & Melvinl. De Fleur.《传播研究里程碑》,王嵩音译,台湾远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122页.
8
Shearon A. Lowery, & Melvinl. De Fleur.《传播研究里程碑》,第150、151页.
9
Everett M. Rogers/James W. Dearing.《议程设置的研究:现在它在何处,将走向何方》,常昌富/李依清编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9页.
10
米切尔·舒德森.《广告,艰难的说服--广告对美国社会影响的不确定性》,陈安全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序第1页.
共引文献
23
1
陈力丹.
2009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0,32(1):6-11.
被引量:4
2
刘海龙.
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J]
.国际新闻界,2010,32(4):29-36.
被引量:6
3
迟晓明,李一行,陈晓一.
“魔弹论”对“被时代”现象的另角度解释[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6):13-14.
被引量:2
4
胡翼青.
对传媒与流言传播关系的再思考--基于“抢盐”与“非典”流言传播的比较[J]
.新闻记者,2011(5):30-33.
被引量:4
5
刘毅.
魔弹效应:从受众视角出发的新解读与再思考——以“伪养生大师”现象为例[J]
.东南传播,2011(9):60-63.
被引量:3
6
马荣丽.
从“魔弹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J]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被引量:3
7
张洪忠,虞鑫.
媒介建构:中国人对美国的文化认知[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4):25-43.
被引量:4
8
张平.
论“魔弹论”的消失[J]
.新闻传播,2013(4):128-128.
被引量:1
9
冯林林.
魔弹理论下的受众观[J]
.西部广播电视,2015,36(5):11-12.
被引量:1
10
胡翼青.
大众传播受众观的形成与转变——基于电影的媒介观念史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5):70-7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7
1
胡翼青.
对“魔弹论”的再思考[J]
.国际新闻界,2009,31(8):38-41.
被引量:22
2
李策.
婚恋交友类节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第三人效果[J]
.新闻记者,2013(11):68-71.
被引量:1
3
金梦迪.
浅析网络时代“魔弹论”的处境[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245-245.
被引量:1
4
李华清,王梅芳.
从“魔弹论”看时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
.新闻爱好者,2017(9):67-69.
被引量:2
5
陆子衿.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第三人效应”[J]
.今传媒,2018,26(7):59-60.
被引量:3
6
余欢.
瘦身广告中的第三人效果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32-232.
被引量:1
7
殷子涵.
从“马航事件”的微博报道看新媒体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J]
.视听,2014,0(12):65-6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马子涵.
从“第三人效果”视角出发再议“魔弹论”[J]
.传播与版权,2019(2):115-116.
1
霍丽杰.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J]
.黑龙江史志,2015(10):68-68.
2
任亚忠.
馆史研究中史料建构存在的几个问题[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5):85-87.
被引量:1
3
程桂婷.
《社会月报》所载林语堂佚文三则[J]
.鲁迅研究月刊,2016(5):67-72.
4
王泽龙.
现时读者类群的多维检视[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117-120.
5
张珂.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新闻传播研究述略[J]
.当代传播,2016(1):84-88.
被引量:1
6
董皓,詹志华.
贝尔纳对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解及当代启示——沿着《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思路[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2):62-65.
被引量:1
7
张良君.
浅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史教材的内容更新[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9):183-185.
8
蔡兆银.
《宿豫志》政治部类编纂的实践探索[J]
.中国地方志,2013(6):16-19.
9
颜敏.
在文学的现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293-294.
10
龚天宁.
大眼光小细节——浅析如何做好广播军事人物报道[J]
.新闻世界,2008(B02):84-86.
今传媒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