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39,共6页
Reform
基金
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
共引文献10
-
1聂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额度分析[J].企业经济,2006,25(6):65-67. 被引量:3
-
2宋倩,郭超.浅析股权激励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J].西部财会,2007(2):55-57.
-
3袁建昌,冷晓彦,李军凯.基于充分信息的职业经理人外部约束体系的作用机理[J].情报科学,2007,25(4):613-617. 被引量:2
-
4施春来.基于机制构造的管理者持股实施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31-134.
-
5王福先,王福祥.企业经营者心理预期及长效激励问题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06-108.
-
6陈文东.浅谈我国企业股权激励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105-107. 被引量:3
-
7韩民,王备战.对国有股份制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21-24. 被引量:1
-
8王晓义.产权制度与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4):107-110. 被引量:1
-
9侯俊萍.浅论股权激励制度[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1):99-100.
-
10蔺晓霞,陈海林,三川.对入世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4(1):136-13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05
-
1李硕,张彦.人力资本管理[J].市场周刊,2002,15(11):30-31. 被引量:2
-
2方流芳,赵民,张维迎.完善公司治理已成国企改革最大挑战[J].领导决策信息,2002,0(34):24-25. 被引量:1
-
3程阅,安义中,任义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4,23(7):100-102. 被引量:1
-
4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2004,39(12):16-25. 被引量:314
-
5宋力,韩亮亮.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30-34. 被引量:113
-
6庞海峡,孙青平.我国推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法学,2002,16(11):126-128. 被引量:2
-
7陆耀辉,陈继祥.初创型企业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2):71-73. 被引量:5
-
8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40(2):81-91. 被引量:1341
-
9宋增基,张宗益,朱健.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2005,17(3):3-8. 被引量:34
-
10郑宇梅.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3):65-67.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41
-
1吴宏洛.论期权激励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45-48.
-
2李楠.中美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比较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3(6):46-50.
-
3王亚红.部分外商易获国内通信设备大单调查[J].IT时代周刊,2005,15(1):48-51.
-
4马小卉.浅谈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5,4(1):112-113. 被引量:1
-
5赵伟功.论期权激励模式的局限性[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4):29-31. 被引量:1
-
6陈子豪.公司治理方式之股权激励[J].中国商界,2009(10):296-297.
-
7王维,吕臣.如何解决我国人才流失的问题[J].特区经济,2006(7):182-184. 被引量:8
-
8周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37-39.
-
9苏琦,陈法仁,彭翀.股东、政府及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2):45-50. 被引量:5
-
10何志勇.浅谈煤炭企业股权激励[J].煤炭经济研究,2008(9):69-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70
-
1付妍.智能制造公司股权激励研究——以S公司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3,34(4):73-76.
-
2官明丽.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其路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3):30-31.
-
3王琦.家族企业转型期的激励机制构建[J].人口与经济,2008(S1):166-167.
-
4龚朝兵,花飞,管岳贵.硫在原油加工过程中的分布及应用[J].中外能源,2012,17(5):84-89. 被引量:3
-
5邵艳霞.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可一蹴而就[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S2):75-76. 被引量:1
-
6傅晓霞,吴利学.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内在机制——兼论“惜贷”现象的成因[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3):47-51.
-
7鲁浩,蔡启明,牛玉奇.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虚拟股票期权计划研究[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9):117-119. 被引量:1
-
8徐志达,单石灵.加工含硫原油的设备腐蚀与对策[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4,16(4):250-252. 被引量:21
-
9宋恒茂,许彩艳.期权制度在我国足球运动员培养体制中的运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72-73.
-
10于国庆,高金森,徐春明.催化裂化加工含硫原油的技术[J].石化技术,2004,11(1):58-60. 被引量:4
-
1陈电.论内部控制与控制环境[J].福建财会,2002(5):21-22.
-
2田西杰.浅谈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J].中州审计,2001(6):4-5. 被引量:2
-
3杨幼珠.公司治理结构探析[J].海峡科技,2003(10):38-38.
-
4张志军.国企改革的误区与关键[J].经济工作导刊,2001(10):14-16.
-
5高洪梅.如何对企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监督[J].山东企业管理,2001(8):10-11.
-
6李琨,王正.改进和完善企业经营者年新制的思考[J].江苏企业管理,2002(2):21-24.
-
7许经勇,曾芬钰.走好“经理”这步棋[J].上海工商,2000(9):20-21.
-
8杨妍.经营者持股在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作用及实践[J].惠州大学学报,2001,21(2):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