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远大前程》中匹普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6-17,共2页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立项项目(云宣通【2012】68号)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51

  • 1[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p29.
  • 2[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锸,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 3[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A].罗纲,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5-358,345-358.
  • 4陶家骏.身份认同[C]赵一凡,张中载.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 5张洪友.在边缘的拷问与救赎——《卡拉马佐夫兄弟》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毕业论文.
  • 6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7约翰·麦克里兰 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573-574页.
  • 8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 9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9页.

同被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