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上海商业》
2000年第9期47-49,共3页
Shanghai Business
同被引文献26
-
1赵宝元,施凯健,孙波.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系统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生态经济,2009,25(3):103-106. 被引量:19
-
2陈景华.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J].出版与印刷,2002(4):38-40. 被引量:6
-
3袁杰.商品包装与环境保护辨析[J].甘肃理论学刊,1999(2):55-57. 被引量:4
-
4刘伦平,赵旭.城市垃圾资源化及其对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5,27(2):38-39. 被引量:5
-
5刘刚,刘健,何恩良.城市垃圾资源化与循环经济[J].企业经济,2005,24(8):8-9. 被引量:7
-
6孙佑海.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新变化[J].中国人大,2005(1):17-18. 被引量:3
-
7高柏,花明.构建城市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10):139-142. 被引量:12
-
8樊元生.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环境管理[J].环境经济,2005(10):9-12. 被引量:12
-
9董金狮.科学治理“白色污染”[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1):35-37. 被引量:4
-
10张静中.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创新[J].生态经济,2006,22(1):73-76.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吴知峰,杨晓雁.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困境及其治理初议[J].上海节能,2007(6):30-33. 被引量:1
-
2刘建文,李晓勇,芦鹏.包装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减碳技术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5):47-50. 被引量:6
-
3王奉杰,边兵兵,杨昌茂,陈宏,张新昌.一种纸质缓冲包装撑条的加工工艺[J].包装学报,2012,4(3):21-25. 被引量:1
-
4李晓勇,芦鹏.基于低碳技术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7-11. 被引量:1
-
5陈达强.“两型社会”建设中礼品包装设计“礼”文化价值分析[J].包装世界,2013(5):107-109.
-
6陈达强.设计有和谐社会意识的现代包装[J].中国包装,2013,33(10):42-44. 被引量:2
-
7马文松,钟琼,李美怡.基于快递包装回收的程序设计[J].西部皮革,2019,41(19):113-114.
-
8刘哲,李亚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校园快递包装回收行为、意向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某高校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28-38. 被引量:4
-
9刘明慧.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垃圾回收行为研究[J].中国储运,2023(8):178-178.
-
10刘云,孙凤茹,寇凤梅.包装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23(9X):86-87.
-
1詹晶.“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1(4):34-37. 被引量:9
-
2黄慧莹.“限塑”三年 农贸市场成盲点[J].法制与经济,2011,20(20):5-5.
-
3于维军.解读环境壁垒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中国标准导报,2005(2):18-21.
-
4郑德勤.WTO的“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农业[J].农村农业农民,2002(12):43-43.
-
5刘小乐.商品的环保意识与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研究[J].西部论坛,1995,13(2):56-59.
-
6李泓欣,丁孟春.绿色食品营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6Z):105-106. 被引量:4
-
7韩胜飞.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外贸条件长期劣化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7(3):14-16.
-
8沙中土.感知东方——古老绮丽的亚洲、大洋洲世界遗产[J].地图,2008(1):82-89.
-
9本刊编辑部.绿色视窗看世界——写给“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J].建设科技,2005(6):1-1.
-
10章献忠.我国鞋类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应对策略[J].西部皮革,2009,31(6):38-4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