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重读《新的信念》与《我在霞村的时候》 被引量: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丁玲延安时期的两篇小说《新的信念》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均表现"受害者"的翻转。在《新的信念》的"老太婆"身上,作者强调受害激发出一种彻底的"变",它基于对"敌人"的确认,从一个普通农妇变成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主体。相比之下,《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体现了相当的"不变",其表征在于遭受磨难后身上原有"新"的种子没有被消磨、摧毁。她的身上展现了"受害"的日常化与反抗的日常化这一更真实的状态,她的回应也挑战了各个立场、认识基础上的对"受害"、"反抗"、"斗争"、"生存"的规范性看法。贞贞不但拒绝成为被简单同情的对象,而且构成对另一主人公"我"的精神教育——"我"这个本来的启蒙革命者恰恰在贞贞身上发现了自己已失落的冲决自我困境的意志。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翻转:它不以特定内容的政治觉悟为旨归,而是指向革命庸常化后蕴含的精神危机。
作者 程凯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51,共1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丁玲文集>后记》.《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6页.
  • 2骆宾基.《大风暴中的人物--评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研究资料》,第282、287页.
  • 3鲁迅.《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 4丁玲.《丁玲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177、173、224、223、225页.
  • 5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 6陆耀东.《评(我在霞村的时候)》,《再批判》,文艺报编辑部编,作家出版社,1958#版,第95页.
  • 7王增如,李向东.《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 8丁玲.《致楼适夷》,《丁玲全集·第十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共引文献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