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帕慕克作品中的追寻主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06年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称他的作品"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象征。"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解读《新人生》、《白色城堡》和《纯真博物馆》浅析帕慕克先生在创作中的追寻主题,分析帕慕克自身的身份对于其作为东西方文学桥梁作用的影响,并试图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东方知识分子的去从。
作者
孙晓雪
机构地区
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3期178-179,共2页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关键词
文化身份
镜像理论
主体构建
文化冲突
文化交往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奥尔罕·帕慕克;蔡鹃如.新人生[M]{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奥尔罕·帕慕克;陈竹冰.纯真博物馆[M]{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奥尔罕·帕慕克;沈志兴.白色城堡[M]{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奥尔罕·帕慕克;沈志兴.我的名字叫做红[M]{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帕慕克;陈众议.帕慕克在十字路口[M]{H}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6
奥尔罕·帕慕克;何佩桦.伊斯坦布尔[M]{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
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7.
8
拉康;褚孝泉.拉康选集[M]{H}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9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H}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
李伟荣.
“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106-110.
被引量:3
2
张永芳.
中日文化交往的心灵铭证——钱起《送僧归日本》诗中的情感体验[J]
.文史知识,2010(5):40-42.
3
李国华.
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J]
.鲁迅研究月刊,2012(9):23-34.
被引量:4
4
刘晓露.
女性欲望与主体构建——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爵士乐》[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292-296.
5
蒋秀丽,周静.
婚礼的迷恋——以拉康解读《婚礼的成员》[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4(4):36-37.
6
高慧.
《白色城堡》的杂糅性特征分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5):141-142.
7
离.
《白色城堡》:由帕慕克想到的[J]
.甲壳虫,2007,0(4):70-70.
8
邹建军.
生与死的对话 骨与肉的深思——评余笑忠的《白色城堡》[J]
.文学教育,2009(16):22-22.
9
张松辉.
简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J]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4,14(5):0021-0026.
被引量:1
10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6,0(11):2-2.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 第3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