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译丛》
2000年第2期21-28,共8页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Today
同被引文献190
-
1斯蒂芬.科尔,郝刘祥.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J].科学文化评论,2005,2(3):41-55. 被引量:7
-
2阎鹏.真正的知识超越国界——访当代社会学大师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J].社会学研究,1992(3):1-6. 被引量:8
-
3刘珺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11(4):18-25. 被引量:11
-
4吴永忠.后常规科学的兴起(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5(10):32-38. 被引量:26
-
5成素梅,张帆.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评述[J].沧桑,2007,0(2):133-135. 被引量:1
-
6段传彬.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428-430. 被引量:2
-
7哈丽特.朱可曼,李传实,马亭亭.科学社会学五十年(续1)[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14. 被引量:6
-
8刘华杰.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1-4. 被引量:10
-
9曹天予,白彤东.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4):1-9. 被引量:26
-
10成素梅.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宣言——与哈里·柯林斯的访谈录[J].哲学动态,2005(10):51-56.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19
-
1马来平.与SSK对话:中国科技哲学的前沿课题[J].哲学动态,2002(12):2-6. 被引量:3
-
2刘鹏.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评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3):97-100. 被引量:4
-
3扈孟德.解读“强纲领”的四个信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0):22-25.
-
4李尚群.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影响下的科学教育观[J].中国农业教育,2008,9(5):6-8.
-
5李雪垠,刘鹏.从空间之网到时间之网——拉图尔本体论思想的内在转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7):52-56. 被引量:17
-
6吴永忠.国际STS研究范式的演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2):73-77. 被引量:9
-
7谭文华.科学知识: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性统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9-32.
-
8贺建芹.科学知识形成的因果性观念及其嬗变——论拉图尔社会建构论的转向[J].求索,2010(6):116-118. 被引量:1
-
9刘鹏,李雪垠.拉图尔对实践科学观的本体论辩护[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5):66-72. 被引量:7
-
10卢艳君.默顿科学社会学:当前困境与未来趋向[J].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57
-
1王天瑞,高伟,郭旭颖.视觉文化背景下县级融媒体扶贫传播研究——以兰考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1-32. 被引量:3
-
2王媛.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行动者网络”构建——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J].现代英语,2023(11):33-37.
-
3荣媛媛.浅析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问题[J].消费导刊,2010(2):127-127.
-
4朱震远.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视野下的社科情报研究方法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6,27(1):6-8. 被引量:2
-
5吴丽云.SSK和后SSK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185-189.
-
6林庆利.科学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57.
-
7钱斌.科技体制的概念分析——兼谈科技体制研究的新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09(8):75-76. 被引量:5
-
8白小瑜.社会建构论的再考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57. 被引量:9
-
9陈天嘉,周程.“全球语境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2010年4S学会东京年会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3):70-76. 被引量:2
-
10胡浩民,吴棉棉,向安强.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温氏集团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232-237. 被引量:2
-
1张军,陈瑶,杨庆峰.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79-82.
-
2段传彬.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428-430. 被引量:2
-
3孙思.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硬纲领”对“软纲领”的批判[J].哲学动态,1995(8):35-38.
-
4周丽昀.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6-10. 被引量:1
-
5潘睿.打开《打开潘多拉之盒》[J].科技导报,2007,25(22):86-86.
-
6王华平,盛晓明.社会建构论的三个思想渊源[J].科学学研究,2005,23(5):592-596. 被引量:4
-
7唐海江.“正在构成”的新闻史:社会建构论与中国新闻史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32(7):96-103. 被引量:7
-
8李月莲.从“科技建构论”看香港新闻业的新科技使用[J].国际新闻界,1999,21(4):19-22.
-
9刘玉涛.夏平的科学知识观[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1):36-39.
-
10王贵斌,陈敏直.文化规范与新闻框架[J].当代传播,2005(3):18-20.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