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译丛》
2000年第2期37-49,共13页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Today
同被引文献14
-
1H.波瑟尔,刘钢.人文因素与技术:事实、人造物及其解释[J].世界哲学,1999(3):71-75. 被引量:12
-
2А.沙夫,А.罗德金斯卡,孟庆时.异化和社会行动[J].世界哲学,1983(5):23-30. 被引量:2
-
3曹天予,胡新和.科学与历史之间的现代与后现代图景[J].哲学译丛,2001(1):51-57. 被引量:9
-
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5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
-
6[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7蔡子亮,杨钢,白政民.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8龚育之,科学、人文、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9[日]汤川秀树.现代科学与人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10李兴民.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二级引证文献24
-
1褚雷.后现代视野下的通识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3):18-21. 被引量:2
-
2孙超.纳米技术带来的哲学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66-68. 被引量:10
-
3刘让新.论高科技对社会心理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22-24.
-
4王秀丽,王德胜.纳米技术的哲学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61-64. 被引量:5
-
5韩东屏.科学价值中立之惑[J].湖南社会科学,2008(3):36-41. 被引量:7
-
6朱丽霞.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途径探析[J].江汉论坛,2009(1):31-34. 被引量:3
-
7郑忠梅.教育技术理性的伦理意蕴——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文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3):8-11. 被引量:13
-
8郑忠梅.网络社会创新高校德育模式的教育技术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1,32(3):41-44. 被引量:1
-
9储流杰.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的理性之思[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5):8-17. 被引量:10
-
10李香民.现代风险与科学理性的回归[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2):53-53.
-
1王春峰.纯科学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力量的支持[J].科技导报,2006,24(1):89-89.
-
2林左鸣.科学是技术之母——为《为纯科学呼吁》一文所做的推荐序[J].环球飞行,2012(12):30-31.
-
3陈素红.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共存[J].信使,1999(8):23-23.
-
4红孩.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关于《闷与狂》及其他[J].博览群书,2014,0(12):8-12.
-
5亨利·奥古斯特·罗兰,王丹红(翻译),王鸿飞(校对).为纯科学呼吁(节选)[J].大学科普,2013,7(4):73-74.
-
6陆静.后现代知识观的追求——非确定性和主观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2):101-104. 被引量:4
-
7史振.原子弹的秘密故事[J].档案天地,2006(2):28-30.
-
8尼尔·K·卡斯克,詹姆斯·E·拉什合,丘东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1984(3):50-53.
-
9王知津.情报科学的性质[J].情报科学,1982,3(1):85-92.
-
10萧天.让事物自己说话[J].作文大王(中高年级),2012(1):8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