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理论及其思考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人的生活及其实现上,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解放的学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核心是以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为本。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发现、人的生活形式和人的生活范畴,明示人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位置,将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理论这一长期被遮蔽的思想得以展现。
作者
任帅军
机构地区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共4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
生活发现
生活形式
生活范畴
生活意义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78
同被引文献
58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11
1
马拥军.
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145-150.
被引量:6
2
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
徐春.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33-38.
被引量:32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ArL出版社,2007.
5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63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科尔组.马克思的思想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19-122.
10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余谋昌.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7):8-14.
被引量:238
2
马拥军.
评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三大误解[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96-101.
被引量:1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0.2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278
1
李显文.
“以人为本”英译辨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66-69.
被引量:2
2
杨仕奎.
对“次道德”现象的伦理学解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9-13.
被引量:5
3
戚万学,唐汉卫.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J]
.教育研究,2004,25(7):38-42.
被引量:15
4
韩秋红,庞立生.
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重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6):72-76.
被引量:3
5
孙昊亮.
人类克隆技术的专利保护[J]
.河北法学,2005,23(3):35-38.
6
何天云,程志敏.
论理性的非理性化倾向[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3):50-53.
7
李朝东.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思考[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76-80.
被引量:1
8
王海明.
道德起源目的论[J]
.东岳论丛,2000,21(3):95-98.
被引量:4
9
刘德林.
新课程背景下纪律理念的转变[J]
.江西教育科研,2005(3):17-20.
10
熊玲君.
诚信:现代社会的重要道德基础[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2(2):8-11.
同被引文献
58
1
张云鹏.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J]
.社会科学战线,2005(4):274-277.
被引量:49
2
王小锡,陈继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J]
.伦理学研究,2006(5):13-18.
被引量:6
3
张之沧.
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
.道德与文明,2007(3):8-10.
被引量:13
4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杨佳青.诗性之生成,灵性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0-6-26,第4版.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引证文献
6
1
任帅军.
教育困境还是范式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引出的探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802-808.
被引量:6
2
任帅军.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01-507.
3
任帅军.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J]
.伦理学研究,2014(1):27-33.
被引量:13
4
张婧.
回归与启迪:马克思道德观的当代意蕴--以道德教育为视角[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7):29-33.
5
任帅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神圣家族》中的生活思想[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1):59-66.
被引量:2
6
张兰婷,蔡其全.
美好教学生活的透视与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2022(7):72-8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卢晨昊,任帅军.
《神圣家族》中道德观念的三重维度探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6):37-43.
被引量:1
2
李锦林.
基于文化功能理论的传统聚落游憩规划设计[J]
.社会科学家,2024(2):93-99.
3
刘庆,王娟,张九菊.
高职教育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6):149-154.
被引量:1
4
郭慧梅,任帅军.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899-904.
被引量:2
5
郭慧梅,任帅军.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9(9):75-80.
被引量:1
6
陈彬,牟丽.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探析[J]
.科教文汇,2016(5):10-11.
7
齐景开,杨柳.
马克思道德观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19-20.
8
黄伟,余鲲,彭鸿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文化的重塑与建构[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221-223.
9
彭长华.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的伦理意义与理路——基于马克思道德观的论述[J]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23-28.
被引量:2
10
黄胤辚.
《健全的社会》与弗洛姆的道德哲学[J]
.学理论,2021(3):43-45.
1
张彦.
思品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J]
.新农民(上半月),2009(1):146-146.
2
陈忠.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全面生活理论”之比较[J]
.江苏社会科学,2005(6):55-59.
被引量:13
3
胥志强.
列维纳斯的“生活”理论[J]
.民俗研究,2012(1):12-17.
4
无非,杨丹.
“没有感觉”的童年[J]
.健康,2005,0(12):57-58.
5
柴秀波.
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及其现代启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11):88-91.
被引量:1
6
余佳.
从普特南的语言指称理论到马克思的类生活——探析语言指称困境的真正出路[J]
.济宁学院学报,2015,36(1):82-86.
7
胡庆松.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J]
.商,2016,0(16):119-119.
8
R.基普克,张国良,燕宏远.
生活的意义与好生活[J]
.国外社会科学,2015(4):140-150.
被引量:17
9
刘道岭.
儒家道德哲学对德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意义[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8(4):27-30.
被引量:1
10
高恒天.
试论“道德生活”的特点与类型[J]
.学术论坛,2006,29(5):5-8.
被引量:5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