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冀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际与代内流动——以冀中地区新编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The Inter-generational and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Liberated Areas of Jizhong Survey Centered Around the Newly Compiled Local Records of Jizhong Are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新编地方志在中共党史和社会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运用集体传记研究法和计量统计研究法来分析冀中地区各县的新编地方志,可以得知: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代际流动的机制运行中,父辈职业情况对子女职业情况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而后致性因素的作用则大为增强,折射出冀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社会开放程度是比较高的;与此同时,冀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内流动属于制度变革下的代内流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这种代内流动机制运行的主导性动力,而且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也在这种代内流动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 Newly compiled local records have important value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collective biograph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metrological statistical research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newly compiled local records of various counties in the Jizhong area,we can learn that:in the oper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mechanism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liberated areas of Jizhong,patriarchal occupational status has a relatively weaker influence on the occupa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the effects of congenial factors of social mobility gradually reduced,while the effects of uncongenial factors greatly increased,reflecting the relatively higher social openness level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liberated areas of Jizhong;meanwhile,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liberated areas of Jizhong belongs to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under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The revolution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dominant power behind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echanism,and intellectuals with certai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lso had a place in this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echanism.
作者 杨豪
出处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13年第2期57-61,5,共5页 China Local Record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嘉图.《走向革命--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 2古德曼.《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 3江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评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0(2):98-111. 被引量:24
  • 4肖铁肩,周批改.近代中国农村的阶级分化与中共的阶级政策[J].湖湘论坛,2003,16(5):18-20. 被引量:2
  • 5卢晖临.《革命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分化模式及变迁:社区研究的发现》,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5页.
  • 6周育民.《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帮会》,载周积明等(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5页.
  • 7《日寇统治下的伪军》,载《晋察冀日报》1943年4月6日,第4版.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N].《大公报》,1937年10月11日.
  • 2宋劭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1943年1月)[A].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总论编)[C].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
  • 3克寒.《坚持华北抗战枢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J].群众,1939,5(2).
  • 4《北岳区党委关于1941年村选举及村建设的决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 5高德福.《论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
  • 6徐大本.《冀中一年来的政权工作》(1941年5月).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总论篇).第168-169页.
  • 7《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2月15日.
  • 8《完县妇女参加了村政权》.《抗敌报》.1938年5月23日.
  • 9《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举的指示信》(1935年1月25日).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
  • 10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8,99页.

共引文献24

同被引文献7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