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精神生态视域下的萧红小说女性形象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精神生态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生命呈现方式具有明显的动物性,其生命本真意义的失落折射出精神生态的扭曲与荒芜,而造成这种精神劣根性的主要原因是被男权社会的放逐。
作者 何冬梅
出处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4-87,共4页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雅斯贝斯,K.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9.
  • 2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7.
  • 3王桂青.女体世界的生死辗转与自我拯救——《生死场》再解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7(6):66-70. 被引量:1
  • 4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2.
  • 5刘小枫.舍勒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9.1329-1339.
  • 6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8-159.

二级参考文献4

  • 1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02).
  • 2季红真.萧萧落红[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 3(美)凯特·米利特(KateMillett)著,宋文伟.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 4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三联书店,1998.

共引文献2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