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内圣”、“外王”之辩:一个“后新儒学”的反思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作者 林安梧
出处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5,共8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5

  • 1林安梧.“新儒学”、“后新儒学”、“现代”与“后现代”-最近十年来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J].鹅湖,2005,30(12).
  • 2林安梧.迎接"后牟宗三时代"的来临--《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纪感[J].鹅湖,2003,28(9).
  • 3林安梧.牟宗三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之前瞻--格义、融通、转化与创造[J].鹅湖,2005,(8).
  • 4林安梧.儒学革命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第三章、第五章.
  • 5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J].孔子研究,1999(1):14-26. 被引量:22
  • 6林安梧.关于《大学》"身""心"问题之哲学省察--以《大学》经一章为核心的诠释兼及于程朱与陆王的讨论(上)[J].鹅湖月刊,2011,36(9).
  • 7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 8林安梧."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背景理解: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J].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1997,(7).
  • 9林安梧.良知、良知学及其所衍生之道德自虐问题之哲学省察[A].儒学转向: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过渡(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第四章.
  • 10《鹅湖》第23卷第4期(1997年10月,台北).

共引文献36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