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络青年求虐亚文化的兴起及影响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网络求虐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其本质是青年对传统、主流的交往方式的颠覆与重新建构,是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年创造的特殊的文化形态。网络社会的兴起是网络青年求虐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网络青年求虐亚文化体现出了青年群体的创新精神,并在丰富青年文化生活、宣泄青年不良情绪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青年价值失范危机和发生网络暴力的可能。
作者
姜微微
机构地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1,共3页
China Youth Study
关键词
网络
求虐
青年亚文化
分类号
C913.5 [经济管理]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1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高丙中.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
.社会学研究,1997(1):115-119.
被引量:91
2
胡疆锋.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08(6):4-10.
被引量:52
3
李晗龙,高军.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J]
.学术交流,2010(2):206-208.
被引量:14
4
陆道夫.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36-40.
被引量:13
5
蔡骐.
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J]
.国际新闻界,2007,29(1):55-58.
被引量:47
6
唐子茜,汪先平.
试论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64-66.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孙藜.
我为什么喜欢看那些“恶搞”[J]
.视野,2007(11):1-1.
被引量:1
2
陆道夫.
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36-40.
被引量:13
3
李径宇.
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J]
.中国新闻周刊,2006(8):22-25.
被引量:29
4
胡疆锋,陆道夫.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被引量:202
5
姜楠.
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
.求索,2006(3):47-50.
被引量:33
6
韩启超.
难道真要“把自己娱乐死”?——评网络“恶搞”音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1):67-70.
被引量:5
7
韩秋月.
让崇高真正崇高[J]
.人民公安,2007(1):8-8.
被引量:3
8
蔡骐.
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J]
.国际新闻界,2007,29(1):55-58.
被引量:47
9
赖焱烽,范忠烽.
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
.南方论刊,2007(3):62-63.
被引量:3
10
高字民.
恶搞的文化阐释[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4):86-88.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211
1
宋凌宇,黄文虎.
文化标出视域下的“佛系青年”解读[J]
.青少年学刊,2020(3):20-25.
2
韩敏,卢松岩.
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J]
.当代青年研究,2023(5):22-33.
被引量:4
3
孙琦琰.
新媒介语境下青年流行文化的“变”与“不变”——兼谈当前流行文化的传播机理和发展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2013(5):84-89.
被引量:5
4
杨雄.
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J]
.青年研究,1999(12):1-8.
被引量:22
5
饶旭鹏.
文化·文化转型·价值转型——兼论西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转型[J]
.甘肃理论学刊,2003(1):34-38.
被引量:1
6
陈奎.
论“恶搞”的法律控制边界[J]
.法制与社会,2008(24).
7
黄瑞玲.
浅议美国反文化运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63-67.
被引量:4
8
陆道夫,胡疆锋.
浅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J]
.学术论坛,2006,29(3):184-186.
被引量:6
9
李丽,万林艳.
质疑:反文化的主文化尺度[J]
.巢湖学院学报,2004,6(2):106-109.
10
周晓燕.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
.教育学报,2006,2(2):60-64.
被引量:19
1
伊看.
《@41》,2.0现场之魅[J]
.山西青年,2013(3):66-66.
2
徐婕.
网络环境下青年道德思想建设的思考——于张闻天的“青年修养”的启示[J]
.电子测试,2013,24(10X):91-92.
3
赵永富,蒙本曼.
数字化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S1):89-90.
被引量:1
4
邓志强.
多元一体:“网络青年”的社会认同[J]
.中国青年研究,2016(9):79-84.
被引量:5
5
霍井轶,闫加伟,彭哲颖,陈鹏庭.
飘忽的群体轰击的力量——记网络青年闪行为[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37-39.
6
朱慧劼.
时政亲和、媒介使用与网络青年的政治信任[J]
.北京青年研究,2017,26(2):40-48.
被引量:4
7
何保建.
网络世界观——网络青年意识的核心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4(7):64-70.
被引量:7
8
王从兵,王德知.
乡镇企业青年文化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J]
.青年研究,1988(12):6-7.
9
李小军.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J]
.岭南学刊,2007(2):113-116.
10
古必训.
“富二代”青年价值实现的路径探析[J]
.中外企业家,2013(5Z):243-244.
被引量:1
中国青年研究
2013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