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0-112,126,共4页
Economic Review
参考文献3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1卷,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庄志毅.论我国地域分工的水平相对优势原理[J].当代经济科学,1990,12(4):44-49. 被引量:2
-
3陈栋生.《区域经济学》,156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同被引文献53
-
1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被引量:188
-
2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S2):71-75. 被引量:12
-
3邹薇,庄子银.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1996(3):4-14. 被引量:28
-
4何雄浪.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23-28. 被引量:9
-
5樊志宏.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分析[J].经济评论,2004(4):51-54. 被引量:8
-
6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48(6):481-490. 被引量:24
-
7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4,27(12):32-40. 被引量:153
-
8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5(4):69-76. 被引量:121
-
9宋涛.长三角产业分工的模糊聚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21(07X):73-76. 被引量:7
-
10张晔,刘志彪.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5(6):62-67. 被引量:62
引证文献4
-
1吴南,李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基于区域分工的视角[J].北方经济,2011(12):55-56.
-
2姜晓丽,张平宇,郭文炯.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14,33(1):96-106. 被引量:14
-
3陈晓勇,杨俊,宋振江,邓燕婷.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战略研究[J].中国发展,2015,15(2):28-33. 被引量:6
-
4彭银春,孟大虎.地区异质性、区际分工优化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40(4):21-30.
二级引证文献20
-
1仇方道,唐晓丹,张纯敏,朱传耿,姚晓蔚.江苏省工业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5,34(4):787-800. 被引量:20
-
2陈晨,修春亮.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哈大巨型城市走廊产业结构趋同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7):23-31. 被引量:8
-
3陈晓勇,杨俊,宋振江,邓燕婷.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战略研究[J].中国发展,2015,15(2):28-33. 被引量:6
-
4黄彩虹.山东省区域分工与空间优化测度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5,17(9):332-335.
-
5尹征,卢明华.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0):110-115. 被引量:27
-
6陈杰,张连坤,姚欣.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9):46-46.
-
7邓燕婷.“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辽宁中南部地区旅游资源可开拓性研究[J].对外经贸,2015(12):65-68. 被引量:1
-
8陈雁云,邓华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6):68-72. 被引量:14
-
9张玉韩,王步清,侯华丽.长江经济带矿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矿业,2016,25(8):58-63. 被引量:5
-
10李永贺,赵威,丁志伟,葛浩然.郑州市体验性网络团购的空间特征分析[J].河南科学,2016,34(8):1350-135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