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化发展新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新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影响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深刻的因素。从"文化"与"科技"的概念入手,分析两者间关系,即:科技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支撑着科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正向关联:正比例、协调循环、双重效应。当前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需要加强:观念革命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与立法完善。
作者
谭希培
蒋作华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
2013年第7期104-108,共5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发展动力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5272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9
1
肖永亮.文化科技创新定义界定[EB/OL].http://ici-szu.edu.cn.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
姜念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意义与目标[EB/OL]http://bbs.Seieneenet.cn/blog-355-541530.html,2011-02-26.
4
[美]约瑟夫·熊彼特 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8-99、294.
5
王滨.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6
[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5-96.
7
孙逊.
在中国,为什么要研究都市文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1-4.
被引量:8
8
傅才武,陈樱.
观念革命、技术创新与制度嬗变:重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逻辑结构[J]
.艺术百家,2012,28(4):13-22.
被引量:5
9
周玮,黄小希,自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N].中国联合商报,2011-10-3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周建军,鞠方,何恒远.
技术与制度互动——基于传统增长理论的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05,20(1):53-58.
被引量:2
2
[2]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郑文彬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6]笔记小说大观[M].台北:台湾新兴书局,1984.
4
[8]孙逊."都市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N].光明日报,2005-12-06.
5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N].光明日报,2005-9-13
6
本报记者 张贺.中国出版业将迈入“后改制时代”[N].人民日报.2012(015)
7
周小亮.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理论比较分析与现实理论假说[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20-24.
被引量:5
8
段云龙.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10(5):255-256.
被引量:12
9
朱峰.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路径[J]
.前线,2011(11):30-32.
被引量:10
10
方江山.
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的意义[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1):4-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272
1
黄祥红.
一脉相承 原则永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4,5(1):20-23.
2
陈树林.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J]
.学习与探索,2004(4):27-29.
被引量:7
3
颜长青,刘俊.
论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自觉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114-117.
4
李春梅.
全球化动力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66-269.
被引量:2
5
张丽.
全球化阶段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270-273.
6
马九福,郭荣华,吴红英.
试论妥协存在[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8):74-78.
被引量:2
7
连连.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内涵探讨[J]
.理论探讨,2001(6):91-94.
被引量:1
8
王元明.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1-5.
被引量:3
9
戴中亮,杨静秋.
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24-28.
被引量:17
10
王仕国.
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伦理价值取向[J]
.求实,2004(11):35-3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3
1
郭新茹,顾江.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协整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4(5):143-149.
被引量:16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7~1013.
3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OECD Working Paper,2000.
4
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 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 86-92.
5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lesberghe. 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 [R]. OECD Working Paper, 2000(23 ) : 78-82.
6
刘玮.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增长规律探析[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1):61-64.
被引量:6
7
刘立志.
融合创新──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J]
.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15(2):47-48.
被引量:8
8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
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
.经济研究,2009,44(10):87-98.
被引量:755
9
魏鹏举,杨青山.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模式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0(1):81-83.
被引量:15
10
傅首清.
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J]
.管理世界,2010,26(6):8-13.
被引量:54
引证文献
8
1
郝宝成.
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探讨[J]
.商,2013(08Z):159-160.
2
宋洋洋,张浩.
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创新模式[J]
.中国商论,2015,0(26):187-189.
被引量:3
3
杨陈,徐刚,孙金花.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反馈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25-130.
被引量:8
4
王聪,徐刚.
区域创新网络视角下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研究[J]
.海南金融,2016(4):24-30.
5
费瑞波.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7,33(9):107-110.
被引量:15
6
刘咏.
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价值、作用与路径研究[J]
.福州党校学报,2018(3):47-51.
被引量:1
7
陶丽萍,葛佳慧.
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下武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对策[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0,39(5):79-83.
被引量:4
8
郝秋月.
应用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吉林省文化产业科技内涵[J]
.科技传播,2015,7(10):173-174.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王晓辉.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J]
.区域治理,2018,0(30):249-249.
2
张晓寒.
文化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构建[J]
.财政监督,2016(24):95-98.
被引量:1
3
丁惠.
从文化软实力看应用型院校办学理念[J]
.长春大学学报,2018,28(4):67-71.
被引量:2
4
丁仕潮.
区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滁州学院学报,2018,20(2):1-6.
被引量:1
5
秦枫.
文化科技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1):108-115.
被引量:9
6
郭淑芬,郭金花.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力的省域差异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89-98.
被引量:2
7
郭金花,郭淑芬.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J]
.统计与决策,2019,0(12):62-65.
被引量:28
8
孙国锋,唐丹丹.
文化科技融合、空间关联与文化产业结构升级[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5):94-102.
被引量:14
9
孙国锋,唐丹丹.
文化、科技、金融产业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2005—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9,19(9):7-13.
被引量:7
10
余吉安,徐琳,殷凯.
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J]
.中国科技论坛,2020,0(2):54-61.
被引量:24
1
陈玉峰.
论文化发展的动力[J]
.大家,2010(18):161-162.
2
陈玉峰.
论文化发展的动力[J]
.大家,2010,0(20):85-85.
3
詹丽,冯晶,武利敏.
关于高校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J]
.才智,2014(7):184-184.
4
杜丽娟,王红英.
文化发展动力浅论[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0-61.
被引量:2
5
魏波.
从政治和文化转型中寻找发展新动力[J]
.人民论坛,2009(13):58-58.
6
薛改辉.
文化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91-93.
7
单连春.
文化发展动力与和谐社会构建[J]
.沧桑,2007,0(5):74-75.
被引量:1
8
丰莉.
文化软实力,贵州发展新动力[J]
.当代贵州,2009(1):40-41.
9
张晓霞.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J]
.山东化工,2007,36(3):42-43.
10
刘本锋.
南昌市夯实文化软实力基础的实证分析及理性思考[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6(4):54-57.
社科纵横
2013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