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金融与经济》
2000年第8期57-58,共2页
Finance and Economy
共引文献15
-
1邱爱军.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经济,2004,20(4):9-12. 被引量:8
-
2周力,夏新平.对我国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28-29.
-
3彭德元.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与经济,2005(5):44-45. 被引量:1
-
4李贵平,王海燕,周明武.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信贷发展[J].商业时代,2005(15):69-70.
-
5蔡冬晓.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阻碍及建议[J].商情,2012(8):1-1. 被引量:1
-
6任森春.论发展我国的消费信贷[J].经济问题探索,2000(9):66-68. 被引量:1
-
7胡彦琦.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缓慢原因分析[J].武汉金融,2001(5):42-45. 被引量:3
-
8杭斌,王永亮.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8(8):22-25. 被引量:13
-
9赵越.当前我国发展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8(1):65-69.
-
10赵飞,梁建华,何德平.加入WTO与我国银行信用评估体系[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1):42-45.
同被引文献6
-
1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18(6):88-93. 被引量:54
-
2于光辉.大学收费政策的实行与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江苏高教,1999(4):103-104. 被引量:3
-
3陈绪赣,张建.关于对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问题的若干思考[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6(1):28-31. 被引量:9
-
4刘萌芽,赵红.重构财政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4):106-109. 被引量:9
-
5石苏谊.从助学贷款看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建立[J].生产力研究,2001(1):76-77. 被引量:11
-
6戚业国,辛海德.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9):32-3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9
-
1余志伟.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3):212-212.
-
2李淑琴.让学生自主快乐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J].青年与社会,2013(7):200-200.
-
3蒋珊珊,章雪颖.参与型管理:高校贫困生帮扶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90-91.
-
4王微.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及助学育人工程探讨[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10):91-92.
-
5林伟东,陈文清.高校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11):39-40.
-
6孙荣山,陈晨,桑运川,马先明,狄娇,陈科瑞.贫困大学生“三位一体”反馈性资助创新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420-423. 被引量:3
-
7李征,姜曼,吕征.育人为本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31-132. 被引量:2
-
8王化坤.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考察和出路探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0(5X):164-164.
-
9王爱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0):414-414.
-
1涂晓明.大力发展教育助学贷款的思考[J].重庆金融,2000(10):24-25.
-
2教育贷款应扩大到初中[J].中国教工,2002(6):45-45.
-
3王己峰,张典元.中国—陕西世界银行贷款“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单位的分类研究[J].陕西经济统计,1991(3):8-10.
-
4高云波.关于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2001(5):46-48.
-
5张庆,段瑜侠.浅议教育贷款在宁夏的拓展[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0(3):27-29.
-
6郑良芳.让消费金融发挥拉动作用[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4,0(7):14-15. 被引量:1
-
7教育贷款[J].辞书研究,2006(3):216-216.
-
8柴效武.教育助学贷款开办的思考[J].浙江金融,1999(9):14-16.
-
9崔远见.教育助学贷款的市场需求和农行的发展策略[J].上海农村金融,2000(6):18-20.
-
10黄宇辉,张鹰.教育助学贷款 想贷不容易[J].中国高等教育,2000(13):49-52. 被引量: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