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汉字修辞的流变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所谓汉字"修辞"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修辞策略,即充分利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五四"以后,因为对数千年"言文分离"传统的逆反,文坛整体上有一种口语中心主义的潮流;很多作家将学习西文和口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策略,汉字的深厚与蕴藉被稀释,变成了一种直白、透明、平淡无奇的工具性文字。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仍致力于凸现汉字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功能,在传承汉语"字本位"修辞传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 张卫中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9-103,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项目号:04BZW04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彭聃玲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302页.
  • 2金志成,李广平.在汉字视觉识别中字形和字音作用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5,18(3):129-133. 被引量:15
  • 3.《张中行作品集》第1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 4郑敏.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J].文学评论,1996(4):72-80. 被引量:51
  • 5王蒙.汉字与中国文化[J].文明,2005(4):8-10. 被引量:4
  • 6.《闻一多全集》第3卷[M].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23页.第413页.第367页.
  • 7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
  • 8周作人.《汉文学的传统》.《周作人自编文集》,第10~1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9周作人.《论八股文》,《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附录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 10《老舍全集》第16卷,第6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共引文献118

同被引文献113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