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成灾规律及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出处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0年第5期11-11,共1页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xtension
基金
江苏省"九五"攻关项目!"玉米病毒病发生与防治研究"的一部分
同被引文献24
-
1王斌,夏志刚,胡昌英.沿江洲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2001(5):20-20. 被引量:1
-
2张凌娣,王朝辉,王献兵,张卫华,李大伟,韩成贵,翟亚锋,于嘉林.两种植物病毒编码蛋白的基因沉默抑制子功能鉴定[J].科学通报,2005,50(3):219-224. 被引量:22
-
3顾卫中,程兆榜,刘春祥,周益军.同一生境下RSV和RBSDV流行规律比较[J].上海农业科技,2006(1):24-25. 被引量:1
-
4楼辰军,李凤华,钱芳,杨兆顺.玉米粗缩病的研究概况[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36-38. 被引量:4
-
5秦国正,王飞.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38(3):117-120. 被引量:20
-
6陈艳萍,张彦兵,孟庆长,袁建华.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6,34(6):70-73. 被引量:10
-
7王华弟,祝增荣,陈剑平,汪恩国,李宝福.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被引量:35
-
8朱凤美 肖庆璞 等.江南稻区新发生的几种稻病[J].植物保护,1964,2(3):100-102.
-
9阮义理 林瑞芬 等.稻病毒病介体昆虫灰稻虱的研究[J].昆虫学报,1981,24(3):123-127.
-
10阮义理 金登迪 等.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4,(3):185-192.
引证文献3
-
1李频道,黄乐秋.临沭县玉米粗缩病常发但不严重的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5):59-59.
-
2顾国华,徐莉,葛红,季桦,薛爱芳.南通地区玉米粗缩病突发成因与控防对策[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24(4):48-50. 被引量:5
-
3高瑞珍,程兆榜,杨荣明,朱凤,季英华,任春梅,吴丽莉,周益军,范永坚.江苏省水稻矮缩病的病原鉴定[J].华北农学报,2012,27(5):174-17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刘希瑞.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09,26(6):75-75. 被引量:3
-
2陈建军,张爽.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51-12053. 被引量:5
-
3许海涛,许波,王友华,张海申,冯晓曦.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26(3):35-36. 被引量:2
-
4薛林,陆虎华,彭长俊,孙传星,陈小晖,李波.玉米粗缩病改良新抗源T877的抗性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6):806-810. 被引量:7
-
5薛林,张丹,徐亮,金萌萌,彭长俊,徐辰武.玉米抗粗缩病自交系种质的发掘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2011,37(12):2123-2129. 被引量:25
-
6农保选,秦碧霞,夏秀忠,杨行海,张宗琼,曾宇,邓国富,蔡健和,李战彪,刘丕庆,李丹婷.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主效QTL的精细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9,33(2):135-143. 被引量:8
-
1吴志强,林文雄,梁义元.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Ⅰ.杂交早稻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分析[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18(1):19-24. 被引量:6
-
2昝林森,魏其克,王倩.陕西渭北旱塬苜蓿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1992,14(3):1-7. 被引量:3
-
3熊思健,李淑聆.紫云英高产施肥技术体系研究[J].鹰潭科技,1992(4):18-19.
-
4王立,李家恒.西北地区甘草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1999,35(1):129-132. 被引量:33
-
5方文,熊洪,冉茂林,潭震波.中稻再生稻套种晚稻技术体系研究再生稻套栽晚稻的生产效应(一)[J].四川农业科技,1991(4):3-4.
-
6王鹏蛟,谢春香.旱地一年一作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4):51-52.
-
7王洪志,于良珍,张国栋,侯彦峰.水稻氮肥运筹技术体系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6):20-21.
-
8鲜食玉米品质机理研究及技术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47(5):535-535.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