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贾平凹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学”的今天,一个叫孙见喜的人也开始如日中天,日益红火起来。这位自称为“当世为贾平凹立传第一人”的贾平凹的商州乡党,数十年来,用一种锲而不舍,见缝插针的钉子精神,先后撰写出了《贾平凹之谜》、《鬼才贾平凹》、《贾平凹的道路》、《中国文坛大地震》、《贾平凹前传》、《危崖上的贾平凹》、《废都里的贾平凹》等多部有关贾平凹的传记文学作品。孙见喜在其《危崖上的贾平凹》一书的后记中说:“我跟踪贾平凹的创作几十年,累是不必言的。”有记者问孙见喜:“您从三十八岁写到五十四岁,您用一生中最有创造活力的一段生命来为一个成长中的作家作传,你认为值得吗?而且据我所知你是搁下手头的长篇小说来优先写这本书的,倘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您可以出手两部长篇小说PB?”(笔者按:此采访中的人称代词忽而用“您”,忽而用“你”,极其混乱。)孙见喜回答说:“恐怕还不至(止)两部吧。我用一生中的黄金时段来写贾平凹这样的作家,我不后悔。把自家的馍放到后边蒸是想多攒些柴薪。”记者又问:“1984年,贾平凹才三十二岁,您当时就着手写他不觉得有些冒险吗?是什么吸引您用了青壮年的大半时间来研究这个作家?”孙见喜回答说:“一是出于感情,我和平凹同喝丹江水长大,他父亲教过我初中语文;二是他的文笔最对我的口味;三是他笔下的商州生活、文化风习我最熟悉,他将生活变为作品的过程研究起来对我的创作有借鉴价值;四是这个贾平凹有文学天才,将来能成大器。”为此,孙见喜不无自豪地说:“我从1975年开始读贾平凹,1981年开始追踪他的创作足迹。目前全国各出版社出的研究贾平凹的各类专著有二十多部,这些专家几乎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匠,我没有学力和他们对话。但他们几乎都参考过我写的《贾平凹之谜》和《鬼才贾平凹》,我的书是他们的素材源之一。”然而,这些学者和广大读者却没有想到,他们居然被孙见喜这些换汤不换药的“纪实文学”忽悠了。
出处
《文学自由谈》
2013年第4期34-42,共9页
Literature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