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革"美术,是政治运动催生出的一种特定条件下的艺术种类,是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由艺术家遵照命题创作出来的一种政治艺术。本文之所以选择广东"文革"时期的"组织创作"这一课题,是因为:首先,组织创作是"文革"美术极具特点的创作方式,是"文革"美术创作的核心。其原因是广州独有的广交会——当时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唯一窗口,农讲所——革命遗址,广东美术在全国当时十分突出,其意义不在于是否为全国最早,而在于它的典型性。当年"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最多,各种刊物(如《中国文学》)上登载的广东美术家的作品也是最多"(张束语)。在那个美术创作荒芜的年代,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地集中组织了一批具有创作能力的老中青三代画家,创作出一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纪实性宣传画和连环画,是十分难得的。其中部分画家成为了现今我们广东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这都是与那时的锻炼和实践分不开的。其次,广东美术作为"文革"后期美术创作的典范,产生了如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汤小铭的《永不休战》,杨之光的《矿山新兵》等知名作品;其中《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近年的拍卖中以天价成交,创造了"文革"美术的又一个奇迹!这一现象掀起了收藏家、学者、大众对"文革"美术的关注,"文革"美术成了艺术市场与艺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因缺乏"文革"美术的直接史料,本文采用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力图能够较全面地呈现"历史的真实"。
出处
《中国美术》
2013年第4期120-124,共5页
Ar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