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传播学视角下微博符号性的三维分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作者 李若萌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今传媒》 2013年第8期20-22,共3页 Today's Mass Medi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12).
  • 2Chris Baldick,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1.
  • 3[英]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4Rosemary Huisman, Narrative Concepts, in Helen Fulton et al. (ed.), Narrative and Med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5唐莉莉,杜骏飞.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J].青年记者,2010(19):71-73. 被引量:39
  • 6[荷]戴伊克.施旭等译.话语·心理.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93.
  • 7Austin Harrington et 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Routledge, 2006.
  • 8韩红星,赵恒煜.基于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初探--以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7):105-109. 被引量:46
  • 9[英]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级参考文献10

共引文献95

同被引文献13

  • 1鲁宏,黄鹏,崔政,李丽,谷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46-47. 被引量:25
  • 2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3):167-168. 被引量:72
  • 3杜迈南,何姗,焦宝.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J].青年记者,2007(12):35-35. 被引量:12
  • 4马克·波斯特 范静华.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 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5.
  • 6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 7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24.
  • 8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6.
  • 9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10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