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犯罪标签理论在我国刑事法视野的价值体现 被引量:1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犯罪标签理论是犯罪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于1938年由Frank Tannenbaum在其著作《犯罪与社区》中提出。虽然标签理论是舶来品,但其对犯罪的相对性认识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作用的解释,使之成为考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对我国刑事法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目前,标签理论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与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标签理论所倡导的对策建议对于相关制度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也颇有启示。
作者 强音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102,共2页 Henan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

  • 1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 2[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3-97页,
  • 3Steven E. Barkan, Criminology, A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Prentice——Hal, 1997, p. 219.
  • 4于志刚.关于构建中国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10):40-45.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49

同被引文献242

引证文献12

二级引证文献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