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新加坡高校人才培养共同点对中国大陆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1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6-98,共3页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参考文献6
-
1陈向明,宋映泉,李春燕,丁延庆,李文利.我国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J].高等教育研究,1998,19(1):68-71. 被引量:18
-
2刘信洪,叶静华.香港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1998(6):9-11. 被引量:5
-
3黄松鹤.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与培养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1):15-18. 被引量:3
-
4平川.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14(6):44-46. 被引量:1
-
5卢晓中.论新加坡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1997(5):32-36. 被引量:15
-
6刘丽君,邢学田.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4):28-3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7
-
1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3,22(3):52-56. 被引量:8
-
2吴波,王茵,郭盛昌.高师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121-124.
-
3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 被引量:12
-
4符斌.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3):134-135. 被引量:2
-
5王伯铎,王小文,马俊杰,唐晓兰.“清洁生产概论”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5(5):91-94. 被引量:4
-
6王静.旅游专业科研型教学模式分析——以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6,21(3):200-202. 被引量:3
-
7薛珊.学位质量社会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19(2):61-64. 被引量:1
-
8田云丽,廖可兵,易灿南.创新教育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与实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56-60. 被引量:12
-
9万光玲,于荀.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特征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7):42-43. 被引量:2
-
10万光玲,王慧.论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重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95-98. 被引量:7
-
1MichaelH.Lee,S.Gopinathan,游玉华.香港与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方案[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4):32-33.
-
2俞平.香港与新加坡高校人才培养共同点的比较研究[J].探求,1997(5):58-59. 被引量:2
-
3石金涛,陈琦.国际化大都市人才资源开发比较分析[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3(2):11-14.
-
4俞平.香港与新加坡高校人才培养共同点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7(6):7-9. 被引量:1
-
5陆建人.90年代亚洲“四小”的经济结构调整[J].当代亚太,1992(1):22-29.
-
6俞平.香港与新加坡高校人才培养共同点的比较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1997(3):7-10.
-
7李红联.国际化理念下的深圳人口政策——香港与新加坡人口政策的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4):77-8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