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美德与教化——基于中西比较的视域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两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和"美德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知识,是超验的,而不是那种个人的、主观的、经验的意见,因此,相对于不可教的主观意见而言,美德是知识,是可教的。围绕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等智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自身的善,教化主要是让人发现自身的善,以增强自身内在的道德自律;格劳孔则更强调人性的自私,强调法律等外在他律。就美德与教化的问题,中国古代哲人也进行了深思,特别是儒家对美德与教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基于"性相近,习相远"而重视道德教化,孟子主性善而强调反求诸己,荀子主性恶而重视礼法约束,王阳明的致良知则在孟子良知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的关系。中西哲人有关美德与教化的讨论体现了人类对于普世道德的追问,同时也展现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旨趣。
作者 桑东辉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125,共7页 Confuci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95-599.
  • 2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9(5):39-42. 被引量:9
  • 3柏拉图.《美诺篇》,《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6页.
  • 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页.
  • 5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余灵灵、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6-67页.

二级参考文献3

  •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444.
  •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 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共引文献25

同被引文献38

  • 1樊浩.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J].江苏社会科学,1994(4):133-139. 被引量:3
  • 2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J].心理科学,2005,28(4):780-783. 被引量:29
  • 3朱熹.朱子语类(第1册)[M].北京:中年书局,1986.
  • 4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N].每周评论,1919-08-17(1).
  •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 6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7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8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9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10董仲舒.新编诸子集成·春秋繁露义正[M].钟哲,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2.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