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日"的出现是礼、乐教化功能相分离的结果,其使命经历了由"正音"向"正义"的转变,至战国、秦汉典籍用《诗》,"《诗》日"二字代表的是假言以自重。而汉赋用《诗》四百余例,凡以"赋"名篇者皆不用"《诗》日"类符号,这一方面是受调声制韵的诵"赋"之风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随着"王道之迹"的汩没与兴盛,赋家主体精神渐次回归的表现。这种语体结构选择现象所释放出的语言创造活力,便于重构赋作的意境空间,促进新的文本形成,从而加速了五七言诗体、骈体文以及骚体文创作的生成与兴盛。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61,共7页